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服务>人物风采>

曾晓容:逐梦科技创新教育,传承酉阳“乡土”文化

发布时间:2023-12-15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当看到孩子们吸收着科技的养分,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时,便觉得一切的汗水和泪水都是值得的!”曾晓容由衷的感叹道。

曾晓容,一名年轻的女科技辅导员,重庆市酉阳第二中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负责人,一级教师,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教师,重庆市科技创新巾帼标兵,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STEAM科创大赛十佳科技辅导员。她先后开发建立原生科创案例资源库30余个,教学微课、教育论文及科创作品等获国家级奖励4次,市级奖励近30次,其中市级一等奖以上奖项14个,指导学生参加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市县级奖励40余人次。

沉潜钻研 勇闯难关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偏远山区的科技辅导员,曾晓容说,她虽有远大的志向,但现实却总让人陷入到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中,毕竟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关。比如师生科技创新的基础薄弱、意识淡薄、氛围缺失,硬件不足,平台单一,资源依赖严重、衔接断层,方法老旧、经验欠乏等,但她始终相信,有些事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

为了提高动手能力,曾晓容开始在淘宝上购买各类相关书籍,电子课程等,自学关于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物联网和机器人等方面的知识……她甚至放下面子,学生冉超峰成她的第一个“老师”。一路走来,时间汗水,难以计数,着眼实操,沉潜钻研。

牢记使命 逐梦科技

在追梦的路上,作为一名科创教育工作者,她以追梦的精神加实干的力量践行着教育的使命。

为了点亮孩子们的科技梦想,让大山更多的孩子“走出去”,见识外面科技腾飞的世界,她积极向学校申请并组织策划山区孩子们难得的暑假科技研学之旅,希望能用自己一些仅有的资源让孩子们开开眼界。先后带领孩子们去过重庆科技馆、渝北区仙桃数据谷、重庆大学城孵化园、云威科技、科大讯飞、两江机器人展示中心、蚂蚁梦工厂等,拓宽农村孩子的视野。

土家文化 科技传承

为了传承和发扬土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能了解更多的民族传统文化、爱上民族文化,曾晓容积极探究把创客活动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炼出《创客+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创客系列活动,活动涉及的土家族传统文化主要包含美食文化(油粑粑与绿豆粉)、建筑文化(土家吊脚楼与农村石磨)、舞蹈艺术文化(土家族摆手舞)、其他文化如婚丧嫁娶习俗等。

7年间,她先后带领学生开展了“创客+土家族传统文化”系列科技实践活动,包括智能硬件编程+土家族美食、机器人+土家族摆手舞、3D打印+土家族吊脚楼、激光雕刻+土家族服饰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们不仅爱上了自己的土家文化,还从中诞生了《土家族特色美食绿豆粉智能加工机》《一种微型智能油粑粑机》等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的科创作品。将土家族传统文化与科创教育相结合,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科创研究,用我们科技的力量助力本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乡村振兴 教育担当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曾晓容始终致力于培养提升偏远山区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素养,让本土创新型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她带领学生开展了学生开展“互联网+脱贫攻坚 乡村征信”一系列科技实践活动,包括“光明村野兔基地调查”“酉州土特产电子商务调查”等,“互联网+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看到了乡村的广阔前景,让更多的学生种下愿意在乡村施展抱负、挥洒梦想的种子。同时,还指导学生结合国家“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制作了《基于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背景下“互联网+”的幸福帮APP》;引导学生们关注与思考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设计制作出了作品《新型农村卫生厕所系统模型》《基于空间电荷效应的自清洁油烟净化器模型等科创作品,学生也多次在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为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曾晓容以自强不息的核心精神为引领,从“零基础”、“零奖项”、“起步晚”到找准目标定位,带领着师生们探索出一条“依托乡土,特色发展科技创新教育”的集约化、本土化的可行性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地建立了特色化的科创教育模式——“乡土酉阳”,这里的“乡”即为乡村,“土”即为土家族。聚焦“乡土”,“文创”“乡创”“绿创”特色发展,关注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关注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为酉阳乃至渝东南的科技创新教育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韩静 酉阳县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