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智库报告>

圈层文化下的科技馆科普工作思考

发布时间:2023-08-03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就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前置条件,而创新文化又是培育创新科技的摇篮。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增强他们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培育创新人才,为夯实科技强国的人才基础有着重要意义。借助圈层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可以实现文化创新,进而推动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

一、科普工作与创新文化

(一)青少年科普工作

科普工作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社会教育活动。青少年群体正处于塑造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服务对象,更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人才基础。特别是2021年“双减”政策带来了加强青少年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契机。

(二)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就是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包括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态度、信念等的价值观念和利于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制度形态。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推动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有助于激发全社会进行创造和创新的动力。因此,科普工作者在从事相关工作时不仅要增强科普受众的创新观念,还要先自身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尊重自由的探索和首创精神,鼓励个性发展。

(三)圈层文化

圈层,原本指具有相同社会属性的阶层或一个区域内具备很强的社会联系、社会属性相近的群体。圈层文化可以概括为某一个小众团体共同的价值追求。青少年的圈层文化萌芽于追星、电竞、二次元 、国风、潮玩手办、球鞋、硬核科技等共同的兴趣爱好,是他们追求个性和自我表达的方式。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交互性,让这些有着共同爱好的群体得以聚集,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不仅满足了圈内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建立起了独特的内部秩序。

二、圈层文化的优势与不足

(一)提升参与度与传播度

由于圈内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很高,他们对于圈内活动与科普相结合的项目参与度更高,相关科普活动和内容的传播度也就更高。

(二)实现精准营销

圈内群体有着极其相似的兴趣爱好,是天然形成的精准营销目标群体,不需要花费巨大成本去挖掘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只需要有针对性地结合他们圈内的文化内容组织科普活动和科普内容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三)促进科普生活化

由于圈层文化渗透于圈内群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将科普知识与圈层文化相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推进科普生活化,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感受、实践和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有助于形成科学理性的思维和崇尚创新的文化范围。

(四)打造“破圈”效应

青少年群体中本来就存在硬核科技、潮玩等相关小众圈层文化,与这些圈层合作开展科普工作,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还可以广泛吸收年轻人对于科普的创造性想法和建议,为后续的科普工作搜集受众数据。同时,应用VR、AR、MR等新兴技术开展趣味科学探索和实践,不仅可以赢得一部分青少年的满足感和认同感,还可以在提高圈内青少年参与度的同时获得更多青少年的认可和参与,打造“破圈”效应。

三、如何利用圈层文化进行创新科普

(一)打造自有新媒体账号矩阵,加强每个账号的“垂直”属性。

综合考虑兴趣爱好、年龄、区域、平台等因素,针对各个细分群体的需求打造专属的科普内容和活动,吸引各个圈层的受众,并实现信息共享与传播。

(二)充分整合自媒体资源。

由于圈层文化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和封闭性,因此对科普账号的“垂直”属性要求极高。自媒体数量多,多样性强,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细分需求,也可以将受众转化为传播者,调动自媒体的科普积极性有助于营造全民科普的社会氛围。

四、创新科普工作思考与建议

(一)重庆科技馆现行科普工作

1.利用线下展馆和相关科普场地建设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与重庆市中小学进行馆校合作进行日常科学知识宣教与应急科普。面向重庆市中小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开放主题参观、展厅主题活动、研究型课程、趣味科学实验、快乐科普剧、科学小制作等课程。此外,重庆科技馆还开设了多项特色科普活动。其中“科技·人文大讲坛”邀请众多科学工作者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三个不同角度解构同一个科学主题,创设讨论话题、分享观点的科学氛围,呈现层次丰富、观点立体的科学内容。“科学梦工场”设有自然科学窗、趣味电子、创意加工坊、陶艺空间四大主题教室及科普多功能室,以提升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科普大篷车”将力学、电学、光学等学科的展品、展板以及体感互动的安全教育游戏、3D打印机等趣味展项。

2.利用微信公众号、官网、抖音等线上渠道建设线上科普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与《人民日报》、重庆日报、华龙网等多家媒体机构合作,整合多个传播平台资源,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3.创新科普形式和内容,开发动画、长图文、短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科普原创作品。参与科普重庆共建基地项目建设,依托科普重庆平台得到更广泛传播。

(二)利用圈层文化创新科普的建议

深入分析和了解青少年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精神需求,针对不同群体产出合适的内容,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审美共情,进而赢得他们的认可和自发传播。挖掘自媒体的科普力量,形成资源聚合效应,建设志愿科普队伍,完善相关机制,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馆内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并且热衷科普工作的人员在自媒体渠道发声,促进科普渠道和内容的多样化发展。

(重庆科技馆 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