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属的分离提纯过程中离不开一种特殊的化合物——萃取剂。过去40年,铜萃取剂技术一直被国外两家大型化工企业巨头垄断,中国企业所用产品95%依赖进口。然而近些年,该项技术被重庆康普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突破,还凭借其优异性能,让国产铜萃取剂走向全球,实现国产铜萃取剂“三分天下”。而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领军人物就是徐志刚。
徐志刚,中共党员,中南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在读,现任重庆康普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技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稀有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委员。获评2023年长寿区“最美科技工作者”。
右一为徐志刚
制药转型萃取 突破国外技术垄断
康普化学成立于2006年11月,是国际知名的特种表面活性剂制造商,主要从事铜萃取剂、新能源电池金属萃取剂以及其他特种表面活性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康普化学刚开始是一家并不知名的药企,而让公司从药企转型的关键人物就是徐志刚。
自入职康普化学,徐志刚一直负责药物研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金属萃取剂的广阔市场,随后在他带领下,康普化学一头扎进金属萃取剂研发生产,而他的第一个主攻方向就是铜萃取剂系列产品。
过去40年,铜萃取剂技术一直被国外两家大型化工企业巨头垄断,中国企业95%以上依赖进口。而在国内,只有少数几家研究所从事铜萃取剂研究工作,且一直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为了突破现状,徐志刚率领研发团队从零开始技术攻关。
“刚开始研发的前两年,我们走了很多弯路。第一大问题就是萃取剂合成技术方面,起初,团队按照国外大企业的专利进行模仿,最终发现根本学不来。”徐志刚意识到,不能模仿,只能自主研发。
徐志刚痛下决定,将原有的5个制药研发团队全部停掉,所有研发人员全部投入到铜萃取剂技术攻关中。为了缩短研发时间,他将研发团队分成几个项目组,有的负责优化温度条件,有的负责优化溶剂条件,多个项目组同步开展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经过6年不断地持续研发,2011年,康普化学实现了铜萃取剂的工业化生产。
从追赶到超越 国产铜萃取剂“三分天下”
技术虽然攻破,但是早期的研发产品因为萃取率低、成本高,打开市场相当艰难。
与传统行业的销售不同,萃取行业的推广必须依靠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取得客户的信任。为了推广产品,从2011年开始,徐志刚当起了推销员,深入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矿山寻找客户。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家客户,那是云南一家很小的公司,因为山上缺水,为了给他们做技术服务,我和老板在山上不洗脸不刷牙待了三天,做各种实验,最后那家公司采购了1.8吨产品。”回忆起那段记忆,徐志刚至今历历在目。
“冒着寒冷在贵州大山,服务两天还没卖出去”“在海拔4000多米的玉龙铜矿,高原反应下,站都站不稳,零下十几摄氏度做1个小时实验,手都冻麻了,最后卖了3吨产品。”“到战乱的非洲国家,出门就有警察持枪贴身保护”……
“这个行业,质量不过关、技术不到位,即使再便宜,别人都不会买你的产品。”相比艰苦的条件,艰难的推广过程更让徐志刚意识到只有产品过硬,才能赢得市场青睐。几年时间里,徐志刚从国内市场跑到了国外市场,尤其是在为世界500强企业技术服务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经验。
经过多年持续追赶,2015年,徐志刚团队开发的铜萃取剂性能与其他全球领先企业并驾齐驱。2016年至2018年,更是实现了全面超越。如今,铜萃取剂成为康普化学的拳头核心产品,从投产当年销售收入的4000余万元到2022年的3.5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过努力,徐志刚带领的团队成功攻克了铜萃取剂核心成分醛肟和酮肟的生产工艺,实现了铜萃取剂的国产化,不仅成功打破国外技术的封锁,而且产品的性能达到或超过同类进口产品,而生产成本较进口产品低25%以上。当前,康普化学的铜萃取剂产品90%以上出口海外。
“这些年,我们构建了庞大的研究团队,通过一步一步钻研,产品逐步打入国际市场,让我们拥有了超越同行的实力。”徐志刚说,随着生产技术的创新突破,如今康普化学在铜萃取剂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高达85%以上,稳居第一。在全球占据25%—30%的市场,实现与国外其他两家化工巨头“三分天下”。
近年来,康普化学还开拓了应用于钴、镍、锂、钒、锰等各类金属的萃取提纯,目前该公司生产的新能源金属萃取剂逐渐形成市场,覆盖了宁德时代、华友钴业等国内电池和电池材料龙头。
(长寿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