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往往会与“教育”紧密联系,而一种好的教育体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显而易见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要培养创新能力,应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体系、创新能力
一、前言
科技馆是休闲与科普教育合二为一的场所,是公众的“科技乐园”。不论是科普教学还是展品研发,所呈现给观众的必定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将基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讨论,科学教育应采用何种模式。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顾名思义是通过考试从而得到认可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们要经历大量的考试,故这类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而并不会过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体系较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而言有很大的优势,并且更容易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原因是素质教育体系并不会过多的打压学生(具体指的是与教学无关的方面),即不会将学生的思想束缚死了,而这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而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应试教育的教育体系(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其最大不足就在于课堂上(整个学期,甚至某个阶段)计划要讲的内容太多,以至于有的学生根本无法消化;其次是(特别是高中阶段)每天安排的课程太多,因此学生们只能得到很少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以及屈指可数的休息时间。另一方面,中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给大学教育做准备,故在该时期除了要学到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具体说就是要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比较思考,以积累创新想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老师的作用不仅是“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如果一个学生是在标准的“应试教育”的体系下经受教育,则他要做大量的习题,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而考试(尤其是月考、期末考试等)更是将这一点彻底爆发了出来。这会极大的扼杀掉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此一来,即使学生上了大学,只要按照老套路学习,就不会产生创新能力(而如果学生在高中已经养成了“应试教育”的习惯,在大学是很难改掉的)。另一方面,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体系和高中时候的教育体系如出一辙,要到研究生阶段才有相对自由的时间。而这正好错过了学生最富有创造能力的时段。反之,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下,就能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素质教育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启发式教育”。应试教育的目的在于“灌输”,而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而前者只适用于应付考试,并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相反,即使一个创新能力很强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折磨”下也会损耗殆尽。另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下,学生有相对自由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即使是没有创造能力的学生,也有可能把他们的创新潜力激发出来。
三、科技馆的教育模式
科技馆教育可以说是校内教育的拓展,其主要职责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如此可以有效地弥补上述校内教育的不足,科技馆不能用学校的教育模式,而应该采用一种“启发式教育”;不论是课程设计还是展品研发,都应该要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课堂教育形成互补的态势。另一方面,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应该要博览群书,这样就可以做更广泛的科普工作。
如上所述,科技馆的教育模式应以启发为主。而如果要与课堂教育互补,就需要工作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并且要设计相关问题的答案(这些回答需带有趣味性),并且这些答案不能仅仅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回答,而要有相应的拓展。但由于科技馆的性质,这些拓展的答案只能以科普的形式展现出来(讲解或者是展品)。要找到每一个知识点的趣味性,让学生把这些知识“玩起来”。
四、科技馆的人才培养
综合第二点和第三点的论述,科技馆应该着重培养素质教育的人才,要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不会感觉到紧张,同时要让学生能了解到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在学习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的自由以及玩的自由),不能让学仅仅跟着老师的思路要将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拉”出来。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所培养出来的高学历者是无法在某一领域中做出大贡献的,因为他们缺乏(或已经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历史上的成功人士的经历来看,几乎都是有很高的学历;反观我国的现状,每年有数不清的高学历者毕业,但他们无法做出创造性的工作,是因为他们的创造能力已经被应试教育消磨殆尽。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在于适宜的教育体制,而与之“匹配”的教育制度是素质教育模式。故应该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对于这种情况,科技馆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要使得学生保持思想的活力,就应该要有灵活的教育体制,例如可以适量地减少上课时间,增加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而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也应适量减少。
(重庆科技馆 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