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社团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市学会(协会、研究会)充分发挥自身跨界融合的组织优势、人才聚集的资源优势、合作交流的开放优势,坚持“四个面向”,不断激活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突出科普惠民,推动构建全域科普新格局,稳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致力为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铺路搭桥、创新创造纾困解难,在助力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重要人才高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等3个单位在各自的服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供学习参考。
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4月下旬以来,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组织技术转移机构专家们实地走访调研了两江新区的35家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旨在通过了解企业痛点,奠定合作基础,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走访调研是促进会日常工作中最大量也最经常的一项工作,也是促进会推动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服务工作中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举措。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22年6月30日,“重庆技术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站正式上线。促进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到一年时间,平台累计推广1000余项专利、100余项标准。
促进会作为市科协科技经济融合产学研专家服务队,近年来,聚焦区县主导产业,多次开展专家服务队区县行活动,为企业提供联合攻关、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多项服务。
2020年,与西部(重庆)科学城西彭组团企业服务中心签订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资源落户。这一年,促进会成功推进了一项科技成果在九龙坡西彭园区转移转化。
2022年3月,重庆市先进轻金属研究院落户沙坪坝区金沙星座·科创园。该研究院集聚了以促进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教授,理事长、教育部长江学者蒋斌教授为核心的专家团队,立足于先进轻金属材料科学的前沿科学问题和技术应用问题,旨在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助力创新生态链建设。
这只是促进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一部分生动实践。
近年来,促进会采取评选“川渝产学研创新成果”,建设“重庆技术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站,认定“重庆产学研合作试点企业”,共建“川渝产学研示范基地”等方式,累计推广1000余项专利、150余项科技成果、100余项标准,服务超过500家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其中,120家重庆企业被认定为“产学研试点企业”,与川渝8家科技型产业园区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
开展科普活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在做好产学研服务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科学普及活动,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尽责。”促进会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促进会充分发挥跨学科的人才优势和遍布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组织网络优势,积极搭建队伍、建设阵地,有效解决了“谁来做”科普、“去哪里”科普的困局,精准实现了科普“有成效”的局面。
4月6日,潘复生在重庆市第七中学为同学们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专题科学解读讲座,他用精湛的理论、宏观的视野、丰富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把科技创新从宏观到微观做了科学的分析和精彩论述。这次讲座吸引了重庆市第七中学师生共计500余人参加。
为加大科普力度,仅2022年,促进会就组建了由25名重庆科学传播专家组成的产学研科普专家队伍,创作科普图文59篇,科普视频16个,在“中国科技志愿服务平台”注册科技志愿者146人,参与现场服务专家235人次,服务总时长1538.5小时,受益群众2298人次,促进会获批第二批“科普重庆”共建基地。
发挥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
“学术交流是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开展学术交流是促进会的天职,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促进会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会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在第二届重庆四川技术转移转化大会(2022)上,由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牵头,联合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以及8家川渝科技型园区共同起草的《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评价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实施,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标准的空白,为加速川渝两地创新领域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会议简报被重庆市委《每日要情》刊登。
近五年来,促进会先后承办了市科协年会、市科协双月论坛等多项重大活动,举办各种论坛等共计178场,充分发挥了学术交流的主渠道作用。
近年来,促进会被中国科协评为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2022智惠行动·百会百县乡村行暨科技助力重庆万州农村中小学生科技素养提升活动被评为2022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黔江区中塘乡兴泉社区结对合作”被市科协、市乡村振兴局评为“重庆市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十佳案例”;由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参与举办的“第二届重庆四川技术转移转化大会”被评为“年度川渝最具影响力学术活动”。
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
特色园林科普创造绿色科普新未来
“城市园林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对宜居环境追求的直接体现,其中园林科学技术的创新实践发展及科普宣传教育,对于宜居城市的建设和提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投入大量精力在园林科普和技术创新的工作中,致力营造全民科普的科学氛围,其中,作为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重要会员单位之一的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的工作成果尤为突出,在园林科普宣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资源完备筑牢科普根基
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资源完备、学科齐全,涵盖城市园林绿化研究全领域,拥有一支较强的科研人才队伍,建成川渝共建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城市园林土壤质量检测中心、成渝双城经济圈园林科技创新中心、园林植物健康体检中心、智慧园林研究中心、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研究中心、大树古树保护研究中心等平台,拥有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
为推进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促进丰富的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园科院)于2013年建成重庆市园林科普互动体验中心(以下简称科普中心)。科普中心秉承向市民普及城市园林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的,积极开展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科普教育宣传活动,助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以特色园林科普创造绿色科普新未来。
多元特色活动提升科普品质
据悉,园科院的科普基地分三大主题区域:观摩展示区、互动体验区和园林实验区。观摩展示区含“四馆一厅”:植物馆、昆虫馆、土壤馆、园林文化馆及3D科普影视厅。互动体验区包括园艺梦工厂、科学实验室、“呼风唤雨”植物培养智能温室及户外园艺拓展区。园林实验区主要为户外成果展示基地,种植大量的园林景观植物,智慧阳台及园艺疗法示范区等。
园林科普特色课程促进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科普中心遵循“亲历实践,主动探究”的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创未来美好生活”的核心出发点,设立了植物病虫害研究、家庭智慧园艺、园艺疗法、城镇污水厂污泥园林资源化利用、园林植物健康体检等特色课程,积极开展“园林科普进校园”“园林科普研学之旅”活动,点燃学生园林科普教育的火种,为其终身成长开启自然科学的启蒙之旅。
“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不同,我们为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设立了不同的课程,开展不同的活动,有效结合他们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科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自科普中心成立以来,我们根据学生们的反馈,积极改进课程和活动的内容,并及时对课程和活动的内容进行更新,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在活动中有所学、有所得,感受到园林的独特魅力。”
此外,科普基地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与重庆各个中小学、教育机构等合作,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创意组合盆栽竞赛、家庭园艺指导等系列科普活动,传播园林园艺科学知识,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多模式发展描绘绿色蓝图
近年来,除了科普基地的建设,园科院还致力研发智能管理控制系统,包含土壤和空气温、湿度检测,智能网关、云平台、微信小程序和AI智能养护信息等部分。该系统可根据设定的灌溉量、灌溉时间等参数,定时定量自动灌溉,还可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实时监控植物生长状态,为市民美化阳台提供了智慧化解决方案。
川渝共建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是川渝地区第一个乡土植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也是重庆市城市管理系统获批的首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围绕乡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栽培生理与生长发育调控研究、乡土植物景观应用及生态服务功能四个方面做深入研究,致力于乡土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加强乡土植物在城市中的推广应用,为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品质和地域景观风貌、保障城市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多年来,园科院的科普工作以公益为主、注重社会效益,坚持“活动为主,全员参与”的宗旨,发挥院科普的职能作用,通过科普讲座、主题展览、互动体验活动等模式,广泛开展经常性、大众化、实践性强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园林科学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园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园科院将继续发挥科普公益职能,积极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园林绿化科学知识,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
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大众心理健康
“杨主任,我们娃儿总是喊学习压力大,啷个办嘛?”“杨主任,我是一个二娃的妈妈,如何才能兼顾两个娃娃一起健康成长,你有没有啥好办法?”6月1日,在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的“呵护未成年,身心共健康”的科普公益活动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丛书》新书发布会现场,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单位成员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社会服务中心杨东、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师杨辉,正耐心地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支招。
组织编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丛书》
“孩子的心理健康事关民族的未来,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求助的孩子和家长,在专业咨询的同时,我们也尝试通过科普读物帮助更多家庭。”重庆市心卫生理协会负责人胡华说。
2021年的儿童节,重庆市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联盟。为进一步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作为联盟单位,联合重庆大学出版社共同策划并组织了市内精神、心理、教育等领域的27位具有丰富儿童青少年问题治疗经验的专家担任主编、副主编,历时1年多编撰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丛书》。该丛书涉及未成年人的心理危机、童年养育与心理创伤等方面问题。每本书都通过生动案例做引导,图文并茂地向大众科普常见心理问题的相关知识。
胡华介绍:“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未成年人情绪问题的发生率逐年在增加,并呈低龄化趋势。社会迫切需要有针对性、效果好的科普资料和干预指导方案,为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提供帮助,这也是这套书出版的重要意义所在。”
新书发布会当天,该丛书就受到了家长们的青睐。市民李莉说:“我们家长常常因各种事务身不由己,很难真正静下心来关怀孩子,关心自己,这让孩子和我们都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套丛书涉及的方面都值得我们思考,有助于我们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以学术交流护航大众心理健康
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市精神心理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先后举办了5届妇女儿童青少年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论坛,就新时代下大众热点婚姻家庭话题(夫妻冲突、亲子养育、性和谐等)、婚姻家庭研究与实践、女性角色和女性幸福、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家庭关系变化与发展以及婚姻家庭治疗培训与督导等主题展开交流讨论,也搭建了当代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成果展示、交流、合作、成长的专业平台。在第三届妇女儿童青少年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论坛上,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正式揭牌,旨在给予青少年心理健康更多关注。
推动科研和临床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期精神心理卫生一线临床工作者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2022年7月,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与《四川精神卫生》杂志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重庆工作站。“这对于推动我市精神心理卫生临床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胡华激动地说。
此外,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还开展了6届心理创伤康复治疗与危机干预高峰论坛,帮助心理卫生相关专业工作者更好地认识心理创伤、开展专业的心理创伤治疗和提高其危机干预水平。
以公益科普赋能美好生活
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能减少恐慌、焦虑、不确定感等,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心理稳定作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第一时间开通抗疫心理援助热线,该热线服务疫情下儿童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健康,为来电者提供情绪疏导、情感支持及心理危机干预,促进受助者情绪稳定,维护心理健康。这一热线电话也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公布为疫情下“专业可靠的中国心理热线”。去年11月,开展“疫情下居家网课常见困扰问题解惑”“疫情之下,如何避免心理‘红码’”等4场“抗疫防疫公益系列线上圆桌论坛”,吸引了10万人次在线观看。
在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上,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携手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以视频直播方式推出“家庭心理公益讲座”,并围绕“和谐家庭父亲的重要性”“家庭中的女性角色”“女性的束缚与解放——共生关系”等话题与观众进行了分享和互动问答,仅一次公益活动就吸引了2万余人观看,赢得了点赞。
目前,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开展的心理义诊服务、心理普及活动已覆盖全市41个区县,走进了学校、社区、养老院等地;先后为重庆市总工会、渝北区消防支队等多家单位进行了心理健康服务活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