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头条>

以打造国家西部科普中心为目标重庆成功创建9个全国科普示范区

发布时间:2023-03-07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核心提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赋予了新时代科普工作和科学素质建设更加重要的使命。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打造国家西部科普中心的目标,将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作为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重要抓手,初步构建起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新时代科普生态。

自中国科协2021年启动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以来,全市科协系统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形成了众志成城推进创建工作的良好态势。经中国科协认定,江北区、万州区、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永川区9个区成功创建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

下一步,重庆市科协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要求,以巩固提升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成果为新起点,以打造国家西部科普中心为目标,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数字场景、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新格局,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奠定坚实基础,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厚植创新沃土。

江北区 构建全域科普大格局 推动创新发展增动力

江北区郭家沱街道市民广场开展“绿色低碳,节能先行”节能宣传活动

近年来,江北区按照“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积极探索新时期科普工作新模式,动员、集成社会各方力量,全力推进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保障全区高质量发展。

办好科普大学,打造科普惠民工程。自2012年正式启动江北区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坚持配强师资,在全区建立一支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突出“内容为王”,分类梳理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长期提供“订单式”精准授课服务;坚持改革创新,探索试点引进社会力量开展教学。近年来,社区科普大学授课2246次,累计受教育人数达20万人次以上,引导广大居民实现了从“被科普”到“追科普”的有效转变。

建好科普阵地,夯实科普基础建设。在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下,形成以重庆科技馆为龙头、企业科普基地为基础、社区主题馆为主体的“三级”科普阵地。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兴办科普事业或参与科普活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等企业建立对外开放的科普基地。进一步实化载体平台,通过馆校结合、移动实验进校园、科普使者进社区等多种形式,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

以活动为牵引,提升科普服务质效。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公民科学素质大赛、科普讲解大赛等品牌特色活动100余场次,覆盖面达到全区常住人口的80%以上。通过学(协)会等扩大科技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开展“百姓互助”“你点我送”“卫生健康”“科技惠农”“反邪宣传”等科技志愿服务活动,辐射居民10万人以上。

强化信息传播,拓展科普辐射广度。积极整合线上线下科普资源,建设覆盖城乡社区、普惠共享的科普信息化传播体系。有效用好新技术,建设完成“科普文化重庆云”终端132个、科普宣传栏150个,实现街镇、社区全覆盖;有效用好新载体,在观音桥商圈2块LED显示屏上每天累计播放30分钟的科普短片,宣传覆盖面达日均3万人次以上;有效用好新媒体,与江北区融媒体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充分整合多个媒体平台,形成立体传播矩阵,为广大市民提供科普“大餐”。

万州区 为打造三峡库区科创高地提供科普支撑

万州区科协、流水社区开展新春科普志愿服务活动

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万州区深入挖掘科普资源,通过常态化开展科普活动,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基层科普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稳居渝东北片区第一位,为打造三峡库区科创高地、加快建设“一区一枢纽两中心”提供科普支撑。

强引领,科普工作明方向。引领科技工作者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线上建立“科协委员+代表+科技工作者”微信群引领平台,线下以报告讲座、现场宣讲、专题党课等形式,组织科技工作者学习,开展“我与祖国共成长”征文征集、“四史”宣讲会等活动,牢牢把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

强队伍,科普工作育先锋。持续深化“三长制”改革,完成全区52个镇乡街道基层科协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吸纳各领域专家、科技人员、科普工作者2000余人组建成科技(科普)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科普信息员队伍,“科普中国”App注册科普员达8万多人,位居全市第一。

强阵地,科普工作搭载体。累计建成全国和市级、区级科普教育基地35个、校园科技馆6个、社区(村)科普馆3个,三峡科技馆主体建设基本完工。实施“媒体+科普”计划,与三峡融媒体中心合作开办《科普天地》专栏,每年编印《万州科普》读本2万册。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发动科普信息员向公众传播“科普中国”权威科普资讯近90万次。发动各街道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社区服务大厅等建设科普阵地,建成科普画廊100余处,开辟18个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

强活动,科普工作惠大众。持续举办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等主题科普活动,受众超20万人。组织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院士专家科普校园行、中国科协流动科技馆巡展等活动,惠及30所中小学、6万余名师生。打造深受全区青少年欢迎的品牌科普活动,参与各类活动青少年超10万人次,斩获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奖项673项,其中世界级奖项18项。深化“科普赋能”志愿服务走基层,服务群众1万余人次,打通科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渝中区 推动科普示范创建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渝中区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渝中区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科协牵头协调、各方共同推进的全域科普工作格局,城区文明和公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最新调查显示,渝中区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16.1%,超过创新型城市10%的基本标准。

多层面、全方位做优制度保障,集中精力下好工作“先手棋”。区“四大班子”领导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主动转变观念,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创建工作纳入党政机关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年度考核内容。坚持高位推动,进一步统筹各方力量,形成上下联动、覆盖全区的三级工作网络。把科普专项经费列入区政府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近年来人均财政科普经费近8元。

多举措、全覆盖做实基层科普,全力打造社区科普“风景线”。推动基层科普创建品牌化,全区21个社区成功申报“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科普示范街道、社区项目,社区覆盖率26.6%、居全市第一。推动社区科普活动常态化,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科普,每年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1000场次;推动社区科普场所规范化,建设规范化社区科普活动室34个;推动社区科普大学便民化,在浮图关社区建立全市首个社区科普大学规范教学点,科普大学实现了79个社区全覆盖。

多维度、全链条做强科创教育,精心培育后备人才“蓄水池”。以竞赛为重点,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在全区蓬勃开展。近年来,全区近1万名师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得全国奖43项、市级奖391项。以活动为载体,青少年科普活动每年参与师生达6万人次。以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科普教育的场地、设施设备等,成功创建8所青少年科技特色学校,成立12所创客教育、机器人项目学校。

多渠道、全过程做细群众科普,大力倡导科学文明“新风尚”。大力实施青少年、城市居民、产业工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老年人“五大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通过重点人群整体带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各单位、街道、社区、学校积极与辖区39个国家、市、区级科普基地、场馆对接。广泛开展科技、环保、文化、卫生、安全、法律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活动,科普活动覆盖率100%,公众科学素质显著提高。

沙坪坝区 “四级一体、五方联动” 推动构建全域科普新格局

沙坪坝区成立科普讲师团

近年来,沙坪坝区瞄准“科普全域化”战略目标,加快“科普供给侧改革”提质增速,突出科普赋能、专家引领、资源整合、科普科创融合,积极推动构建“市区镇(街)村(社)四级一体、校地院企会五方联动”的全域科普新格局,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8.1%,居全市首位。

完善科普机制,着力构建“大科普”格局。将科普工作纳入全区“十四五”规划、文明城市创建,编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将创建工作纳入打造全国地方科协综合改革示范区重要内容,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工作任务,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大联合、大协作”科普工作格局。

注重赋能基层科普,科普阵地不断夯实,共建合力增强。三级联动建好基层科普场馆,每年市级支持、区级投入、镇街共建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分步打造“一镇街一特色、一场馆一主题”的科普场馆体系。校地院企共建共享科普资源,推动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企业科技场馆向公众开放,打造社区主题科普馆和青少年特色科技馆17个、社区科普公园3个,共建市、区科普基地68个。

用好区域人才优势,突出科普专业引领作用发挥。全区建有区级学(协)会、企事业科协近40个,在区市级学(协)会达34个、镇街科协22个、村社科普工作站202个。强化科普专业力量引领示范,在全市率先组建专家科普工作室、科学传播专家团、科普讲师团、院士专家进校园等专家科普团队10余个,组建科技志愿者队伍45支注册4700余人,开展“红岩科技志愿服务行”300余场次。

突出资源联动整合,扩大科普活动品牌影响。集聚整合西部(重庆)科学城100余家单位、200余名科普专家成立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聚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创设沙磁创新论坛、沙磁科学“答”人、科普达人秀、黄葛树下科普故事荟等“沙磁”科普活动品牌。

聚焦科普科创融合,服务大局助推发展能级不断提升。主动融入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推动市区校三方共建重庆市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创新平台。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成都市武侯区共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联动打造全国科普日“沙坪坝—武侯”科普论坛,每年一届的成渝新材料产业协同发展论坛等品牌。支持驻区高校跨区联建乡村振兴学院,助力“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

九龙坡区 多措并举创新工作方式 以大科普赋能新时代

“我们的动物朋友”科技志愿服务活动走进九龙坡区巴山小学

自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九龙坡区严格按照创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区域特色,多措并举创新工作方式,打造新时代大科普格局。

强化领导、明确责任,推进科普主体多元化。九龙坡区委、区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等工作要求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成立区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分解目标任务,让各类部门做到职责分明,守土有责,形成“党委引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格局。

加强建设、完善体系,推动构建大科普格局。发挥区、镇(街)、村(居)三级科普网络机制作用,探索优化“三长”工作机制,广泛组织动员科技工作者、科普e站管理员、医生、教师、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等加入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全区各级党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单位将科普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科技、环保、文化、卫生、安全、法律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活动覆盖率100%。

整合资源、开拓创新,提升科普共享共建水平。全面整合各类科普场所和教育资源,结合区域特色,推出以“农科探索”“国防军事”“文博寻觅”“科技教育”“生态健康”为主题的5条精品“科普研学线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课堂”。区科协携手重庆巴人博物馆,联动胡柚青年多马艺术,将科普工作与博物馆资源相结合,跨界合作、多机构联动,推进全域科普工作落地落实。持续用好“九龙科普”抖音号和微信公众号,常态发布关于疫情防控、应急科普、碳达峰碳中和等科普知识,适时根据工作需要不断丰富科普教育内容。

瞄准重点、狠抓落实,打造特色科普工作品牌。聚焦青少年科技教育,积极开展科普资源助力“双减”工作,培育了“筑梦科创,赋能未来”的青少年科普品牌。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配备了各类科技展教设备118件和中国首座WWT互动式数字天象厅,建成以来接待观众2万余人次。杨家坪中学与重庆科技馆达成合作协议,利用双方资源开展科技教育,建设重庆科技馆九龙坡区体验空间。投入60余万元开展“科普展品漂流计划”和“流动科普馆”建设,满足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多元需求。

北碚区 深入拓展科普阵地 写好“科技创新大文章”

北碚区2022年“六五环境日”——双碳嘉年华主题活动

近年来,北碚区持续完善科普机制,深入拓展科普阵地,积极打造科普品牌,不断深化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后建成10个全国科普示范社区、3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家国家体育科普基地、22个市级科普基地、2个市级院士工作站、10个市级海智工作站、1个院士科普工作室,为写好“科技创新大文章”营造了日益浓厚的氛围。

坚持党建引领,健全科普机制。北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将科普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相关方案。完善基层组织网络,全区17个镇街科协建制完整,各镇街科协吸纳“三长”挂兼职副主席,并依托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7个实践所、190个实践站和园城(商圈)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实现镇街科协、村(社区)科普工作站的全覆盖。

活化历史资源,拓展科普阵地。深挖自然人文资源,借力全区建设“百馆之城”重要契机,升级打造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陈列馆等各类场馆成为科普阵地;建成北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文明分中心等18个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普场馆;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整合活用社会资源,紧密联系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学协会,以辖区24个市级以上科普基地为平台,持续举办“缙云大讲堂”等具有北碚特色的科普活动300余场。

联动校地馆企会,共创科普品牌。携手重庆自然博物馆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展览、讲座800余场,累计接待观众1000余万人;推出“熊猫百科”等多个线上数字展览,先后开通“云游重庆市蚕业科博园”“云游恐龙厅”等系列线上科普活动。联合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申报中国科协“科技类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项目”(全市唯一获批的区县),形成以“科技人才出题+论坛组委会实施+科协协同配合”的科创服务机制。与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区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共签创新创业人才队建设合作协议,成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重庆产业创新服务中心”“智能传感器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等人才平台。

渝北区 以高质量科普促进高质量发展

渝北区科协在“全国科普日”活动中,利用科普大篷车进行科学展示

近年来,渝北区紧紧围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这一目标,扎实有效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实现了创建工作各项目标,有效提高公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高质量科普促进高质量发展。

渝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每年召开群团工作会研究部署群团工作,区政府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了“十四五”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及56个联席会成员单位覆盖全区各相关部门和镇街,广泛动员全区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全国科普示范区建设。

科普阵地建设卓有成效。先后投入75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300余万元,建成空港佳园等15个社区科普活动室,建成南开两江中学等10个校园科技活动场馆,建成兴隆镇智慧大棚等11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科普平台8个、科普e站12个、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46个。建立三级科普示范体系,全国科普示范社区8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16个、区级科普示范社区1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3个、市级科普基地10个、校外科普特色基地2个。

科普活动创新富有特色。组织全国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等大型科普活动40余场,参与群众近6万人次。开展“科普大篷车”“四进”“科普圆梦”“我们的节日”“反邪防邪”等特色科普活动近200场次,吸引近15万名居民参与。广泛开展以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三下乡”系列活动,每年组织送科普文艺演出到基层100多场、送科普图书下乡2万余册,形成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

青少年科技教育品牌突出。着力开展科普助力“双减”,持续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科创竞赛,积极承办第三十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带一路”青少年科创营与教师研讨活动,每年组织全区各中小学开展校园科技节、科技活动周等科技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和市长奖提名奖获奖学生数量全市前列,并在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4次、市级奖项1290次。将院士专家“请进来”,在空港实验小学、渝北实验小学、重庆八中、两江中学等学校举办科普讲座20余场,近1万名学生参加。在重庆八中、渝北中学、龙安小学等全区中小学中开展流动科普馆巡展30场次,受益未成年人4万人次。

巴南区 创新科普工作理念 打造特色科普品牌

巴南科普讲师志愿服务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巴南区建立科普工作一体化体制、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科普工作激励机制,创新科普工作理念,打造特色科普品牌,构建了良好的科普格局,科普全域化蔚然成风。

开展“集团式科普”,提高科普专业度。在全区公开遴选来自128个单位232名专业人士组建科普讲师团,按照专业类别组建卫生健康、农业技术、科学教育、科技创新、综合服务5支宣讲队。深入全区23个镇街、村社、学校、企业、机关等基层一线开展“巴南区科普讲师志愿服务行动”,2021年以来举办科学普及活动2000余场次,惠及群众8万余人次。

开展“田间式科普”,提高科普接受度。直接在农村里的农业主中遴选培育农村科技带头人,通过理论和实践培训,为乡村振兴培养“土专家”“田秀才”114名,深入田间地头“零距离”、面对面、手把手向农民、农业主传授农村实用技术、普及科学知识,打通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

开展“教学式科普”,提高科普融合度。区教委、区科技局和区科协等联合出台《关于加强科技教育的指导意见》,鼓励学校开发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和教学资源,全区73%的学校建有专用科技活动室;累计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为每个学校培养了1名以上校级科技教育骨干教师。鱼洞四小、融汇小学和界石小学成为市级创新型学校。

开展“竞赛式科普”,提高科普广泛度。2021年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网络答题抽奖,参与9.2万人次,获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2022年在“科普巴南”微信公众号上开设“每日答题冲榜”,参与答题60万余人次。发动全区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350余场次,惠及群众150万余人次。

开展“体验式科普”,提高科普参与度。全区建有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2个、中小学校外科普特色基地2个、区级科普基地12个,在中小学校建有科技活动室144间、农村中学科技馆2个,建设社区科普活动室15个、乡村科普馆1个。依托各类科普阵地及设施,组织开展科普研学、科普体验、科普展览等活动,年服务群众80万人次。组织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2021年以来服务学校20余所,受益学生1.5万余人次。

永川区 推进科普“四化” 让科普“四进”

永川区“全国科普日”义诊咨询现场

近年来,永川区通过推进科普“四化”(主题化、项目化、清单化、系列化),让科普“四进”(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实现全域科普,科普氛围浓厚,推动新时代科普工作转型升级,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

科普基础得到夯实,科普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完善科协组织建设,区科协独立建制,全区23个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科协组织,建立、健全、完善了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科普网络。科普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区内有中国集成电路创业史陈列馆等综合性科普场馆,区科技馆列入永川区“十四五”规划,镇街、村、社区科普活动室289个,科普活动站、栏、员实现全覆盖。科普信息化建设加快,规范化建设科普中国e站24个,建成社区LED科普电子屏51个。

促进科普资源整合,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利用各种渠道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2021年以来充分利用中国集成电路创业史陈列馆等科普场馆,以及党群活动中心、街道社区科普活动室、学校等各类科普教育资源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青少年开展宣传活动。积极利用“科普中国”等平台资源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积极开展“科普中国”App、QQ群、微信群等应用推广,建成24个社区科普e站、科普网络书屋261处,建立LED科普宣传屏51处。

建立健全科普工作机制,以品牌活动促科普。以赛促学,连续举办了5届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每届大赛近30支队伍、5000人次参与,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以演促学,每年在全国科普日期间举办一届社区科普文艺汇演,传播正能量。科技下乡惠及千家万户,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变科技下乡为科技驻乡,每年开展科技赶场30余场次,举办技术培训近100场,接受技术咨询上万人次。以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依托区青少年文化宫、青少年科学活动中心等各类科普源,组织青少年开展以“科技”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为主题的科技体验活动,年参与体验活动的青少年近10万人次。依托中小学校科技活动室、科普大篷车联队、院士专家(教授)讲师团等进行科普传播,在校参与科普活动的学生达90%以上。

来源:《重庆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