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智库报告>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2-17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当下,积极将科学家精神积极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意义重大。首先,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科学家精神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核,这些内容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次,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拓展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各高校要通过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帮助学生厚植浓郁的爱国情怀、在实践中践行科学家精神。最后,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是落实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课程思政改革中,这就是一个极佳的结合点和突破口,让课程思政的改革有了新的着力点。

一、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2019年自科学家精神提出以来,学术界对科学家精神的研究已成上升趋势,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其中就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对比较薄弱,进一步研究的空间较大。当前,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如下:

(一)关于科学家精神内涵的研究日趋丰富

当前,对科学家精神内涵的界定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比如从认识论角度、方法论角度、规范性角度、综合性角度等等去解析定义科学家精神内涵。但针对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大都是从其价值角度来探讨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主要从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价值取深入探讨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之所在。

1、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社会现实更加繁杂多变,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新时代高校回应时代现实的重要举措。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需要;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2、科学家精神的现实价值

进入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担,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有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它既可以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完善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也能促进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二)关于科学家精神培育的研究视角日趋广泛

当前关于科学家精神的培育研究视角日趋广泛,比如从提升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层面,提升教育者的科学素养方面,依托新媒体资源、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层面进行科学家精神的培育等等。特别是近年来,将弘扬科学家精神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文章逐渐增多。但研究主体相对较大,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培养路径尚未形成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家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在实际的融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一)认知困境:师生对于科学家精神的认知水平亟需提高

1、从教师层面来看,一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狭隘的认为科学家精神仅仅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品质。甚至于部分教师还认为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只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政治任务,与其无关。可见作为教育者的高校教师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从高校学生群体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理解、践行存在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大专层次的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相关内涵知之甚少,更无法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本科阶段的学生对其内涵基本了解,但重视程度不足,更难以深刻领会并践行科学家精神;研究生阶段的学生研究生对科学家精神核心内涵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领会、思考和实践,亟需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实习实践等方面。 

(二)价值引领困境: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足

当前形势下,全社会都在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发挥其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但在一些高校,科学家精神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尚不明显、不突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部分高校在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修订中,没有用科学家精神明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增强其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致使学生难以在日常的学术研究中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家精神,也影响了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目标达成。其次,部分高校对科学家精神的宣传教育引导尚不到位,未能形成校园浓厚的学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氛围,制约了其对高校学生价值引导作用的发挥。

(三)教学困境: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提高

在高校课程教学方面,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尝试将科学家精神的案例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但在教学的方式方面:单纯采用纯理论灌输的方式开展科学家精神的教育,导致学生无法从鲜活生动的科学家经历中感悟科学真谛。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未能积极充分挖掘有感染力,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典型的科学家先进人物和事迹,科学家精神教育实效性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实现科学家精神的育人功能,所以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亟需提高。

三、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症候,应从首要环节和重要内容两个方面积极探索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解策略,顺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

(一)关键环节:更新理念,提高认识

1、教师层面:教师是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无论是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还是各专业的教师,其教学能力和自身素养都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和深入理解。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首先,要开展与科学家精神相关的专题培训,进而提高教师对科学家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增强教师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感,更新其理念。其次,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群体“三全育人”的理念,有的放矢的将科学家精神积极融入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最后,提高自身素养。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紧贴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道德水平等。 总而言之,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科学家精神,发挥教师在研究生科学家精神培育中的引领作用。

2、学生层面:学生是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增强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和理解也是极为关键的。首先,高校要创新科学家精神的宣传方式,增强其宣传力度,打通学生认知了解科学家精神的渠道。其次,在加强高校教师培训的过程中,也是提升受教育者认知水平的一个过程,学生也是受益者。最后,要积极探索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家精神融入的有效路径,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

(二)重要内容:积极探索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1、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为主渠道,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加强教育引导。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主渠道的作用,以思政课程为主抓手,寻找教学内容与科学家精神的结合点,积极融入科学家精神。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时,要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特别是国防科技领域的成就与科学家精神进行有机的融入。在这一时期,中国研制出了“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邓小平同志曾说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两弹一星”宏伟事业的成功正是依靠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比如钱学森、邓稼先、孙家栋等人,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当时的新中国经济落后、技术基础薄弱、工作条件极其恶劣艰苦,科学家们自力更生、发奋图强、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团结合作,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生产出两弹一星,他们的故事是科学家精神助力新中国发展最深动的写照。思政课教师在娓娓道来科学家故事的同时,也能积极将科学家精神很好的传递给学生,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有情怀、有感触、有温度,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增强思政课威染力和吸引力,激发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和亲近感。在思政课的授课中,我们要深入挖掘与科学家精神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积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性与针对性,进而达到育人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挥其协同育人的效应。

其他专业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巧妙运用专业课程中科学家的故事所体现出来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潜心学习,攻坚克难,科学家们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学习。比如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师在讲授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做相关的数据实验时,要适当的融入科学家精神,要求学生以事实求实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协同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总之,我们要深入挖掘每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科学家精神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各个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进而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新格局,讲好用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

2、融入学生实践教育活动中,强化实践育人。

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来开展科学家精神的培育,鼓励大学生群体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深化理解科学家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追求。

例如高校的校团委每年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深入走入行业进行实地的调查,调查行业科研创新的痛点和难点,并且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初步研究;比如,积极联系当地的科技馆、重点实验室、科普基地等机构进行校企合作基地的共建,建设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基地,并依托这些校企合作基地联合开展宣讲“科学家精神”的实践活动;再比如在专业课程的社会实践(或实习)活动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通过此类有意义,有内涵的活动,入脑入心的将科学家精神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达到实践育人的最佳功能。 

3、融入网络新媒体教育平台,促进网络育人。

网络媒体被称为大众媒体中的“新电子媒体”,网络媒体具备网络传播快捷性和强互动性等特征,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新闻资讯的基本路径。 

当前,高校可以运用学生喜爱的网络媒体平台传播科学家精神。比如通过学院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等宣传国家级优秀科学家的相关事迹,打造科普精品栏目、开展科普知识小竞赛等,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新风尚和浓厚氛围。总之,高校应积极利用网络媒体自身的传播优势将科学家精神的实质与内涵,传播到网络空间,使科学家精神的培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4、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发挥环境育人。以校园为载体,创造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科学家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增强科学家精神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5、高校可以通过营造校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加强文化熏陶,把科学家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帮助大学生深人学习和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比如加大宣传标语的投入和建设,专门在学校显著的位置打造滚动大屏幕,同时指定具体的区域做宣传标语。大屏幕和宣传标语注重宣传科学家的事迹及阐述科学家精神的的内涵,注重对高职学生进行宣传和引导。再比如,可以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融入科学家精神教育,如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知识小竞赛、科学家故事我来讲等活动,促进科学家精神的广泛宣传。通过以上种种方式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增强科学家精神的传播。

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所以培育科学家精神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当前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仍需探索融入的多种有效路径,这即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也能让在校大学生“走近科学”,整体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性”,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张文鲜 合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