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逻辑基础
(一)育人目标一致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铸造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格。高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需求,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进而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使其成长为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素养教育作为内核,旨在加强对大学生在思想观点、政治观念与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让大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这一维度来说,二者在育人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二者都聚焦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注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战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育人内容统一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模式,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意识培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了解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基本概念、要素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2],启蒙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其次是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洞察力等品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创新创业能力;再次是环境认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科学认知当今企业、行业与社会发展环境,发掘创业机会,把握创业风险,采取科学手段、方法和战略等;最后是实践模拟,通过模拟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3],让学生体验创新创业的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内容方面有着较强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强调意识培养,提倡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集体主义意识、爱国主义意识等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与培养,帮助学生采取科学的行动方法,争取尽可能好的行动结果;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强调学生对主观和客观环境的认知,主张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方法理论来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要求的实践品格和素质。
(三)育人功能相通性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相通性体现为二者均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来发挥育人的实效。
从个体功能看,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洞察力、领导力等品质,提高学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从社会功能看,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开创性个性、冒险性精神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包含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从个体功能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锤炼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社会功能看,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将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到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轨道上,规范学生的社会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由此可见,二者的育人功能体现为既能促进学生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出互促互进的特点。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阶段,以创新为驱动力的时代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与时代特征相吻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理念[4],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任务,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有效载体。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新创业教育与国家重大关切相契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重大利益关切;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既注重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注重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诚实守信等精神品格,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传承和拓展作用[4]。这种传承和拓展作用具体表现在目标、内容与方法三个方面。目标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还注重塑造和培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领社会的发展方向;内容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都注重知识传授,创新创业教育在此基础上能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付诸实践,使其更加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方法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过程中都会采用宣传激励法、课堂灌输法等方法,创新创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更加注重实践体验和引导,拓展和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空间。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贡献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价值引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伦理教育等内容,它是思想性、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例,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会面临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他们有时会产生迷茫和挫折感,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积极主动的就业观、创业观,正确处理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高校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嵌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匡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偏差,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消弭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当前,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效,片面强调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很多大学生热衷于争夺各种创新创业奖项、奖金,导致学生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背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地消弭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回归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初衷,帮助大学生在提升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正确的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科学的思想理论和方式方法,能够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大学生会面临甄别市场信息、选择创业项目、控制经营风险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均需要思维、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科学的思想理论和方式方法,可以为大学生在思维、方法方面提供帮助。以其中的唯物辩证法为例,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活动的科学性与预见性。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
(一)二者融合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社团等机构和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一批人们喜爱、社会认可、反响强烈的品牌活动,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校园创业挑战赛等。与此同时,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高校也纷纷加强组织领导和实施保障,强化价值引导,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当前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势头良好,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将掀起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二)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发展,实现二者“同心同行”,既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有助于推进高等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新成效、新突破。为响应国家号召,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开展理论教育培训,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构建全面覆盖、层次递进、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如各高校纷纷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学者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力度,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对他们的集中教育培训和后续跟踪培养。
(三)二者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发展,各高校也有意识地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邀请实践经历丰富的企业家、校友和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课,扩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各高校也正在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内容衔接机制,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修订的衔接,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纷纷要求
新开发的创新创业课程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修订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也需要添加创新创业教育的环节设计等。各高校也有意识地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基地等校内外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以此打发挥二者协同育人的效果。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实现二者有效协同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和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二者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协同融合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融合效果不理想”等方面的问题。
(一)协同融合程度不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二者协同融合程度依然不够。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影响下,许多高校纷纷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开设了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更多的是普适性的理论讲解,许多高校将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和动员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上,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成绩和排名,极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忽视了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忽视了学生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品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功利主义倾向明显,从而背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精神领域的思想解惑和价值引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但其实践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高校部分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过程中,更多的是从理论层面去讲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很少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层面去授课,对于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等内容的重视还比较欠缺。二者在教学内容方面时常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缺少融合性,影响二者协同育人的效果。
(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教育效果的好坏受教育者自身素质能力高低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高水平师资力量的投入。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师资队伍仍然不够专业,师资力量仍相对薄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仍然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情形,导致二者融合育人效果差强人意。
目前,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由两类人员组成,一部分由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校团委等职能部门的行政人员组成,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则缺乏一定的关注和了解;另一部分由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由于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缺乏一定的创新创业经验,再加上部分教师身兼数职,双创导师只是其中一个副业,他们无法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来,所以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更多的是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也主要由两类人员组成,一部分由思政理论课教师组成,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但是他们一般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另一部分由辅导员组成,由于辅导员日常生活中要处理纷繁复杂的学生事务,其时间和精力也比较有限,进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仅靠他们也无法有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因此,需加强协同师资力量。
(三)融合效果不理想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手段、方式、方法仍然比较单一,往往更多的是“一刀切”的直接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理论性过强、重说教轻引导等问题,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各种理论,缺乏表达自己思想和想法的有效渠道,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往往缺乏正确的价值引领,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是,部分高校过于强调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创新创业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个体回报,却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最根本的价值信仰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急功近利、盲目创业等问题。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理论性往往比较强,也需要通过实践进行具体化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可以给予其很好的补充,部分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并未建立科学的融合方式,教学方式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不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阻碍了教师授课的热情。
二者融合过程中均需要多方位、系统化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支撑。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多地从多种渠道搭建平台,让学生们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体会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和意义。
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构建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
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构建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要注意渗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完整、教学内容丰富的学科优势,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要注意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企业走访、实地调研等方式,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精神培育,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强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另一方面,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地融合,统筹二者的优势资源,寻找二者的契合点,科学规划与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内容开发等方面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性、实践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疏离的教学状态,形成课内和课外、必修和选修、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动态、多元的课程体系,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发挥好二者协同育人的作用,增强课程育人之效。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构建起了一整套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人才队伍。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短期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还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二者的融合发展。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资源,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
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高校要定期组织教师通过专题讲座、外出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专业业务学习,创新创业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思政教师也要注重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使两门学科的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由“片面型”向“全面型”转变,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要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人才机制,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形成思政教师、校内专任教师、校外创业导师相结合的育人共同体;同时还要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可以聘请理论素养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思政教师,让他们经过系统、科学的培训后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弥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的不足,破解高水平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的难题。
(三)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营造融合发展的育人环境
环境可以影响人、教育人、启发人,要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营造融合发展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环境,如校园的各种建筑、雕像、绿化等基础设施,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环境,如校园的各种社团活动、学术竞赛等活动[5],高校应该注意整合这两方面的文化资源,营造融合发展的育人环境。
在“物质”文化环境方面,高校既要注重加强教育经费投入,加大校园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和宣传校园中各种建筑、雕像、绿化等基础设施的文化寓意,激励在校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良好道德情操、培养坚强意志品质。
在“精神”文化环境方面,高校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等形式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积极营造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整个教育阶段浸润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
周昊天 合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