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协组织优势,有效整合辖区科教资源,加强与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部门单位的协作联动、组织动员青辅协、科普教育基地等各方面力量,全面提升科教资源服务能力,多渠道、多形式地为中小学提供高质量的科普服务,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实施,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举措和工作抓手。
近年来,渝中区科协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充分发挥科普资源和科技专家、志愿者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创新工作机制,有效整合资源,以科普资源、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为路径,不断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提升。
坚持共享理念,健全协同工作机制
积极与区教委、团区委等部门开展工作对接,加强对区青辅协、11个街道科协和辖区中小学校的指导,形成工作协同推进机制。渝中区成功申报为中国科协“科创筑梦”助力双减试点城市、5所中小学为试点单位。投入青少年科普项目经费20余万元,支持开展各类青少年科技大赛、科普讲座、科技体验活动。以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为契机,在“科创中国”平台上传“开学科普第壹课”等有关青少年科普活动、视频10余个。
运用青少年科技场馆资源,把青少年“请进来”参与科普
加强指导督促,发挥各类科技场馆作用,吸引青少年参与进来。指导各街道科协利用34个社区科普活动室,组织社区青少年常态化开展趣味科普、科技手工等活动。利用区青少年科学活动中心、区青少年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和区中小学劳技基地等场馆,加强“馆校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全区40余所中小学同学参与其中。在区青少年科技特色学校,邀请院士、专家深入校园,为青少年普及前沿科技知识,倡导科学家精神。在10余所中小学开展“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受众3000余人。加强科普阵地建设,指导巴蜀中学成功申报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成功申报区中小学劳技基地等两家市级青少年校外科普基地,为青少年提供常态化公益科普宣传服务。
依托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引导青少年“走出去”体验科普
充分利用辖区39个各级各类科普基地,深化体验式科普教育。加强与教育部门联系配合,组织中小学生在寒暑期、假日周末等课余时间,到三峡博物馆、市少宫、黄沙溪“无废城市”宣传基地等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实地开展“垃圾分类”“防灾减灾”等不同主题的体验式科普教育实践、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参与实践,寓教于乐,体验科技文化和动手实践的趣味,提高科普活动互动性、趣味性。
搭建平台,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
制定渝中区2021-2025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组织发动相关部门开展了青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第五届渝中区科普讲解大赛;依托区青辅协组织举办了第37届渝中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八届渝中区中小学生纸雕创新设计大赛、第十七届渝中区中小学生陶艺捏塑创意制作大赛、区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竞赛活动10余项,近1万人次参与比赛。组织参加第37届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各级奖项44个。同时,利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节点,组织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和科普助力“双减”特色活动,参与6000余人次。
推动科技开放合作,开阔青少年视野
利用参与承办第六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契机,联合区教委、区外办、区文旅委等部门,组织巴蜀中学等中小学师生,线上线下与中外专家、师生多形式开展科技交流活动。在近两个月的活动中,以“交流互鉴·协同发展”为主题,按照“互动交流”、“展示中国”、“区域合作”、“配套活动”四大板块,提供300余项学习资源,吸引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师生注册参与。共开展“与科学家对话”、科学研讨会、“少年与桥”等34场交流活动,打造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嘉年华”。交流活动将科学、人文、艺术有机融合,既展现重庆特色,又体现科技元素。通过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扩大了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渠道,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经验,有效提升了科学素质。
通过多措并举落实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充分发挥科普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倡导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促进了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何仕明 渝中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