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中医骨科医院正骨科副主任 渝中区“最美科技工作者” 文化
“我感到真是生逢其时,生在了这个重视科技、尊重人才的好时代。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医学的进步更是如此。我们中医正骨的发展一定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开拓创新,坚持中医特色,不断丰富发展中医骨伤治疗体系,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在2022年渝中区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会场,一位沉稳干练的女性侃侃而谈,抒发心声……
她,就是共产党员、市中医骨科医院正骨科副主任、副主任中医师文化。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中医骨伤治疗术
1998年8月,23岁的文化从泸州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市中医骨科医院工作,一干就是24年。期间,文化先后4次外出进修,并参加了重庆市第二批中医高级人才培养学习。师从国家级师带徒老师王明杰教授及重庆市名中医朱忠庆老师,并成为朱忠庆名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担任市中医名科正骨科负责人。她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及教学、科研、科普推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中医骨科医疗经验。
经过不断的医疗实践,文化成为渝州正骨诊疗术的第四代传承人,秉承着医院“渝州正骨”的思想精髓,传承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渝州正骨诊疗术”,主要采用中医保守治疗,尤其在手法复位稳定性的质量控制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我们医院正骨科是重庆市中医名科,从建院之初到如今,有6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名医圣手代代相传,如今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既要做好继承,又不能墨守成规。”文化认为,中医正骨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中医特色,同时全面掌握现代医学科学技术,不断丰富发展中医骨伤治疗体系。她通过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研究,在传统小夹板基础上,进行夹板改良,对材质、规格、以及捆扎布带作了规定,使之规范化、系统化,定量化。形成小夹板固定为主体、压垫、异形夹板、弯度托为辅,皮牵引、骨牵引术结合的外固定体系;药物治疗过程中,她遵循“破瘀、和营、补肝肾”的三期辨证论治用药原则,并创新性的结合“开玄府”理论,将“风药”运用于三期用药中;同时,特别重视导引练功方面,即早期施行握捏、屈伸,帮助局部代谢,推陈促新,起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中期加大活动度,防止肌肉凋痹,功能退化。晚期正常锻炼,回归正常功能。
以良好医德医风服务患者
多年的从医经历,文化不但炼就了高超的中医骨科治疗技术,也积累了良好的工作组织协调能力和医患沟通经验,让她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她坚持能保守不手术,能微创不开大刀的原则,从骨折复位手法、骨折固定方式,微创固定、功能锻炼、药物支持等多方面展开治疗上的突破,还根据患者需求,在发展中开拓创新,开展新技术,参与《超声下臂丛神经阻滞》等新技术的申报、审批、推进工作,大力推进骨折无痛复位,成功治疗多例高龄、危重患者。
78岁的黎婆婆因为摔伤,导致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伴肩关节脱位。患者家属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通过手术快速解决脱位和剧烈的疼痛,可是很快这个想法就被否定了,经过术前检查,患者体重只有35KG,再加上患有多种疾病,根本就无法进行手术治疗。转入市中医院后,文化立即组织科室展开讨论,确定无痛复位方法及固定方法,很快,黎婆婆的骨折脱位得到了纠正,疼痛立即缓解,病情一天天好转……1个多月后,黎婆婆顺利治愈出院,在出院那天,她亲手递上感谢信并念了出来。这样治愈出院的,还有养老院跌断股骨的张婆婆、两次被手术室门口拒绝的曹婆婆,全身多处骨折的南下老干部李爷爷……
“不动刀,不出血,花费少,风险也小……”正骨科在文化的带领下,通过保守治疗的方式,精准施治,方法简便、病人痛苦小、医疗费用低,为无数不能承受手术的老年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不仅治病,更暖心,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大力推广中医药普及与科研
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文化还积极投身到教学、科研、适宜技术推广、科普等中医药推广工作、包括参加参加区卫健委主办“中医中药中国行”义诊活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渝州正骨第12期学习班上授课;2021年度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暨第三届国际腹针疼痛治疗培训班上授课;参加2021年中医筋伤联盟学术年会并在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上授课;在市卫健委联合主办“上药慧远大讲堂”上授课,担任主讲专家;参加市卫健委推出的“一分钟说中医”科普节目录制,担任主讲专家;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微信订阅号推出“断腕之痛”系列科普文章。
业务技能过硬,理论知识丰富。先后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风药新识与临床》、《玄府学说》2部专著编写,其中《高乌甲素在骨科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的疗效观察》获渝中区卫生系统十五届学术论文交流二等奖。目前主持在研科研2项,分别为重庆市科卫联合项目“改良型肱骨小夹板对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及力学效应分析”,区科委项目补骨丸配伍风药用于肱骨干骨折后期治疗的疗效观察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精湛的医疗技术,良好的医德医风,文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管理工作者,获评2022年渝中区“最美科技工作者”“千名岗位技术能手”等称号。从医24年,她广受患者好评,收到感谢信数十封,锦旗十余面,作为渝州正骨的中坚一代,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展现了优秀科技工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何仕明 渝中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