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崇拜科学家、想当科学家,长大后一直从事植物研究工作,虽然曾有机会留在英国从事动物科研,但他认准了国内被子植物种质“芯”方向,希望把“根”留住、把“脉”延续,这是他毕生追逐的梦想和目标。他就是李洪雷,重庆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重庆文理学院园林与生命科学院博士。
从小立志,勇攀科技高峰
李洪雷,今年37岁,出生在山东鄄城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务农兼做点木材生意,每天起早贪黑忙碌,风雨无阻,从父母身上,李洪雷看到了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读小学时,钱学森、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心里暗暗立志长大后要当一名科学家。
“对于喜欢的事情,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哪怕其间可能按下暂停键,但始终不放弃坚持到做出结果,这大概就是科研执着吧。”李洪雷说,在中科院植物所攻读植物学博士后,又到华南农业大学&深圳仙湖植物园做博士后研究,后又来到重庆文理学院园林与生命科学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工作,“现在的职业符合我的预期,是我喜欢的研究方向。”李洪雷说,长期从事植物科学研究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他越学越深入,越钻越精细。
逐梦永川,聚焦生姜种质资源
李洪雷除了是重庆文理学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外,还兼任着重庆市作物种质生姜资源圃负责人、重庆市调味品产业技术体系生姜推广站站长、重庆市园艺学会理事、重庆市农业野生资源调查专家组成员、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中国植物学会高级会员等职务。所以,在被子植物研究的学术界中,他有着较权威的话语权。
“我原来是做大类群的被子植物研究,来到永川后,研究生姜种质资源就更聚焦了。”李洪雷说,工作背后最辛苦的是收集各种资源。2009年10月,在读研究生时,他去峨眉山做被子植物资源调查,从山顶到山下,边调查边赶路,还要收集样本、取材料、做标本,差不多走了整整11个小时。途中,因持续时间太长,导致双腿和膝盖受伤,至今还留下了后遗症。“虽然资源调查很辛苦,但我从未想过放弃,这是我的追求和梦想。”李洪雷说道。
“曾有英国某大学的研究团队正在寻找博士加盟。这个团队的水平很高,研究方向也挺好,对方通过我的导师推荐寻找到我,当时我很心动。”李洪雷后来细想,认定自己更喜欢和适合研究植物,便放弃了英国读博的机会。
来到重庆文理学院后,李洪雷和导师合作完成了植物资源调查的工作。2018年2月,以他为共同第一作者,与博士生导师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的顶级学术刊物《Nature》发表了论文《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angiosperm flora of China》,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标本馆等为主要完成单位,横跨植物系统学、生物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领域,通过海量数据分析处理,首次系统揭示了约92%的中国被子植物属进化时空分布特征,该成果实现了重庆文理学院、我国系统发育生态学领域《Nature》高水平论文零的突破。
现在,李洪雷的主要工作就是做生姜种质资源的收集以及创新利用,就是把全国甚至全球的生姜资源都收集到重庆文理学院的生姜种质资源圃来,观察生姜的性状,选出高品质的种质资源,挖掘其中的优良基因资源,选育针对食用、药用、化妆品等不同用途的专用型优异生姜新品种,满足社会和人民的生活需求。
响应号召,市级生姜资源圃诞生
“永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还有吸引人才的好政策,能让我在这里安心工作。”李洪雷说,来永川之前,时任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长刘奕清两次打电话给他说起永川的人才政策,而且重庆文理学院工作氛围好,人际关系融洽,为想做事、愿做事的人提供了很多机会和平台。来到学校后,他也渐渐喜欢上、融入了永川这座幸福之城。
2020年11月,永川获批重庆市第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单位“重庆市作物种质永川生姜资源圃”,是国内第一个、目前唯一一个生姜省级保护单位。生姜圃依托重庆文理学院,联合重庆市幅沅众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生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研究。目前,李洪雷和他的团队已收集全球生姜品种资源136份,为选育适宜重庆推广的品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也为全市生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先后选育出生姜新品种4个,作为助农增收系列品种在重庆全市范围内重点推广。
目前,生姜资源圃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生姜种质资源保存点。同时,在科研道路上,李洪雷一直在努力,他和刘奕清教授带领生姜团队绘制了全球首张生姜基因组图谱,为解决生姜现代育种难题奠定了生物学基础,并攻克了黄瓜山生姜种源退化、抗性不强导致减产等卡脖子问题。2021年8月,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类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上,获评2021川渝科学技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重庆市作物种质永川生姜资源圃作为首批建设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之一,顺利通过了2021年度工作现场考评和验收。
只问耕耘,在巨人肩上前行
重庆市作物种质永川生姜资源圃现有专职工作人员11人,其中博士7名,在学院主要领导和李洪雷的带领下,先后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生姜功能基因研究,属国内唯一。同时,李洪雷主持主研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5项,出版国家级专著4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省级以上奖励/表彰4项。面对荣誉,李洪雷很是低调,他说到“都是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关心指导,同事们的支持帮助,才让他取得了一点成绩,他只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努力前行。”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工作”,这让李洪雷兴奋不已,重庆文理学院园林与生命科学学院作为重庆市作物种质永川生姜资源圃依托单位,始终在持续开展相关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登记、鉴定、评价与利用工作,具有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条件,为项目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让李洪雷和他的团队有了施展才华、服务社会的舞台。
“未来,争取收齐全球生姜种质源,从中选育出我们需要的抗性强、品质优的种质资源。利用现代智慧育种技术,批量创制专用型优良生姜新品种,为永川、重庆,甚至全国的生姜产业服务。”李洪雷表示,生姜不是主要农作物,研究体系不够成熟,育种方面还有很多难关,但重庆文理学院已有十多年的研究历史,各位专家和前辈们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信一定会迎来光明的未来。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