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山村是永川区来苏镇下辖村。接连几天,这个小村庄因为周元贵的到来而热闹起来。山坡上,10台大型挖掘机正忙碌在改土现场,强大的轰鸣声回荡在田野间。蹲在地头检查宜机化整治的周元贵说,“这些地零碎得很,土层又薄,种庄稼收成差。我们要通过宜机化改造,再加上后期水系、路系的配套建设,改善优化土地生产条件,为今后机械化耕种防收提供保障。”宜机化整治正是周元贵送给这座小村庄的“大礼包”。
从农村娃到农机“土专家”,从一台微耕机到拥有100余台农机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一个人壮大到百余人的“大军”,作为重庆园桂农机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高级农民技师,周元贵始终奔跑在农业机械化的大道上。近年来,在永川区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引导帮扶下,他用自己的实干荣获重庆英才·乡村领军人才、重庆市“第五届劳动模范”、百家乡土人才、重庆市种粮标兵、全国种粮大户等荣誉,为永川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30余年“玩转”农机路
1964年出生的周元贵在初中毕业那一年接触到了打米机。那时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与农机打上一辈子交道,并成为永川当地极负盛名的农机带头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周元贵在谈起创业历程也是感慨万千!
出生于永川区青峰镇阴山边农村的周元贵,从小看到的就是山多坡多,吃水得到500米外挑,种庄稼肩挑背驮,能驾驶一支“金戈铁马”在沃野上快意春秋就是周元贵年轻时的梦想。
1996年,周元贵花6000元购买了第一台微耕机。随着国家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周元贵流转了98亩土地,带头实施机械化耕种。伴随着一声机械发动时的怒吼,周元贵的梦想正式开锣。
为了尽快熟悉手中的“伙计”,只有中专文化的他,白天驾着机器实践体验,夜晚观看技术讲座、录像资料,遇上悬而未决的问题就赶紧找专家指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周元贵成为了永川水稻机插的一把能手。
随着操作技巧和农机维修技术的不断积累,周元贵从一名“庄稼汉”变身为“职业农民”。身份的转变让他对技能的提升更为渴望。让周元贵欣喜不已的是,根据新型职业农民不同特点和实际需求,永川区统筹农业院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等资源,通过“专业机构+社会资源+市场主体”的培训方式,为他们这帮新型职业农民“充电”。
有了专业的培训,热爱钻研的周元贵不仅能维修机具常见故障,还能结合实际改造机具,让机具更能适应当地的耕作特点和环境。
2013年,周元贵在北方机插秧育秧技术基础上改良,就地取土、培肥,解决了育秧母土难题。
2014年,周元贵改进创制了“水上漂”船型高速微耕机,人站在“船”上操作,微耕水田也不湿鞋,有效解决了早春水寒刺骨,微耕机进入水田吃力的不便。
2015年,周元贵研发了“育秧打浆机”,育秧效率提高了3倍,节约人工成本,最重要的是,还解决了后期机插秧中“卡针、缺窝、漏窝”等常见难题,实现增产增收。
“永川把开发乡土人才资源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让我们这些‘土专家’得以大展拳脚、破土而出。”周元贵坦言。
化身致富领头雁
当农机具在周元贵手中更新升级的同时,周元贵的事业版图也在不断扩大。2002年成立“农机销售经营门市部”,2009年创办“永川区盛华农业技术推广合作社”,2010年发起成立“永川区农机协会”并任会长,2012年改造升级为“重庆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合作社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周元贵回忆道,由于自己不懂管理,也曾面对农机操作员短缺,人才流失频繁的窘况。
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合作社经营曾一度陷入低迷。就在周元贵举步维艰的时候,永川区农业部门组织的一次外出学习,令他耳目一新。这样的“点餐式”服务,彻底打开了周元贵的思路。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让我们不仅懂技术,还善经营、会管理,实打实解决了生产难题。”作为一名田间地头的“土专家”,永川不拘一格用好用活人才,建好人才干事创业的软环境令周元贵如鱼得水。
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175人,各类农机具100余台套,社会化服务涉及育秧、机插、机耕、机防、机收等领域,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达3万余亩次,触及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经营收入320余万元,2019年被授予“ 合作社农机杰出服务奖 ”。
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宽阔的周元贵,没有忘记那些渴望发展的乡亲们。为困难户提供免费服务,教农机手操作技能,牵头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周元贵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淳朴善良老实的周元贵始终想着如何帮助乡亲,回报社会。
周元贵深知,在南方,农业机械投资大、利用率低,家家户户购买不现实,也不划算。他便带头购买农机,一方面培养机手、种粮大户,一方面组建农机股份合作社,不但自己为农户开展“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烘干—加工”等“一条龙”全程社会化服务,还解决了农民种粮难、收割难、晒粮难等后顾之忧。
同时,周元贵率先在重庆市丘陵地区探索出“土地股份合作”“土地入股保底分红”“耕种收全程代理”等规模化种粮新模式,按照品种、农资、育秧、灌溉、机耕、机插、机收、施肥、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销售“十统一”办法,流转和托管土地规模种粮面积逐年扩大。为重庆丘陵地区“如何种粮”、“怎么种粮”,推进粮食产业全程机械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为了提升粮食品质,周元贵通过3年摸索,种植加工生产出了生态绿色环保的富硒稻米,其市场价格明显高于普通稻米。他还指导周围农户标准化种植生态绿色富硒稻,采取“订单制”生产模式,每公斤稻谷比市场价高出2—3角钱,帮助农户种粮增收。2018年,合作社就新投入320万元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成为永川区首个从稻谷种植到大米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专业经营实体,从“简单初级农产品生产者”向“复合型经营新型主体”转型升级。
作为乡土人才的领头雁之一,在周元贵的引领下,带出的农机手、种粮大户150余人,形成了“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乡农村”的热点效应,成为了永川乡土人才良性循环的一个标杆。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