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服务>人物风采>

刘奕清:推动农业科技为乡村振兴赋能

发布时间:2022-10-21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个农民。我生长在农村,干过农活,对农民的辛苦有着真切的体会,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情结:到农村去、到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重庆文理学院刘奕清教授对“三农”工作的真情告白。

大巴山里走出的“庄稼医生”

“园艺学主要包括果树、蔬菜、茶叶的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采后利用的研究与推广,以及设施农业、观赏园艺的研究应用。”谈到园艺学,刘奕清头头是道,这是因为他数十年来专研这门学科,从未改变初衷,用青春与热血将园艺学的知识和技术植根于广袤的农村大地,为无数农民带去致富的“金钥匙”。

1964年,刘奕清生于四川大竹县,是“大巴山里走出的孩子”,因此,他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情节,这一情结始终支撑着他,在农业科技研发与运用路上孜孜不倦地走着,一刻也未曾停歇。

刘奕清说,他年幼时听广播,觉得非常神奇,梦想长大后当一名“无线电工程师”,于是他特别喜欢物理课,尤其对电学感兴趣。然而,上世纪70年代的大巴山,山高路险,交通不便,条件艰苦,那时的人们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年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便如此,也只是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遇到年景好时,勉强能填饱肚子,遇到病虫害泛滥或者天灾时,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只有饿肚子。刘奕清回忆起,老家的生产队在外地调回的秧苗种在田间还没有分蔸就抽穂杨花,造成当年大减产,几乎没有收成,暴发饥荒,许多村民拖家带口外出乞讨,这深深刺痛着刘奕清年少的心灵,他萌发了要当一名“庄稼医生”的想法。

“当一名‘庄稼医生’,去帮助家乡百姓,”是刘奕清少年的梦想,而这一梦想牵引着他发奋求学。1982年刘奕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成为十里八乡的骄傲。进入西南农学院,刘奕清选择了植保系植保专业,这离他当一名“庄稼医生”的梦想又近了一步。四年的大学生涯,刘奕清没有懈怠,潜心学习农业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知识,对农作物有了系统的研究。

1986年,刘奕清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现为重庆市农科院茶研所)当了一名技术员。在茶研所期间,他将所学知识和茶树植物保护、品种改良、优质栽培技术结合起来,主持参加多个省部级科研项目,推动了永川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2004年刘奕清调入到重庆渝西学院(现为重庆文理学院)工作,从此走上了教学岗位,并在农业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

科技创新之路永不停歇

进入重庆文理学院后,刘奕清找到了让他的专业和技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他带领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努力为“三农”工作提供科技力量支撑。2006年,刘奕清领衔成立了重庆文理学院花卉研究所,2016年更名为特色植物研究院并担任院长。刘奕清回忆道,该研究院从最初的3名科研人员发展到现在20余人的科研团队,承担了数十项校级项目、市教委和市科技局的科研攻关项目,从一般科研项目、重点科研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再到科技支撑专项、国家星火重大项目,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难题。在刘奕清及其团队的努力下,科研平台也从最初的校级研究所跃升为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市级创新平台,细胞工程种苗及推广应用也成为他和团队科技攻关的重点领域。

早在2005年,刘奕清领衔团队开始攻克生姜脱毒种苗繁育技术研究与运用,作为原永川科委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该技术为黄瓜山无筋生姜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09年,刘奕清承担的生姜病源分子检测及无病源种苗繁育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运用,帮助他在生姜种植技术领域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并获得国家30万元专项资金的支持。

2016年,他又领衔调味品产业技术体系生姜品种选育与优质丰产技术研究推广项目,先后育成优质多抗生姜新品种5个,在长江中上游生姜产区广泛应用,亩产值达1.5万元以上,有效推动了山区丘陵农民增收脱贫。同时,为进一步扩大生姜等香辛调味作物科技成果服务长江经济带,2019年刘奕清又前往湖北荆州组建了香辛作物创新团队,目前该团队仅硕士、博士就多达40余人。

正是由于在科研创新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刘奕清的科研团队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评选命名为重庆市园林花卉教学团队和特色植物种苗工程创新团队。近10年来,在刘奕清的带领指导下,一批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成长为副教授、教授等专家学者。刘嘉博士、李洪雷博士成长为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陈泽雄博士、隋媛博士成长为重庆英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唐建民博士、樊文樵博士、吴林博士等成长为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带头人。

无筋生姜成黄瓜山群众“致富宝”

永川黄瓜山因狭长形似黄瓜而得名。黄瓜山的百里优质水果长廊,拥有万亩梨园,远近闻名,而千亩无筋生姜,也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宝”。

“老刘,今年你的姜卖了多少钱?”

“今年的高温天气虽有点影响,产量有所下降,但市场价格还可以,卖了12000多块。”

“卖这么多钱,你种了好宽的面积呢?”

“就一挑多谷子,大概10来方地吧。”

“那还可以。”

“嗯,比种其他庄稼效益好。这要感谢我们的科技特派员刘奕清教授带来的技术支持。”

10月15日一大早,永川区南大街街道办事处黄瓜山村的阳正刚与该村无筋生姜种植户刘统祚聊了起来。

阳正刚告诉记者,当地群众种姜已有10多年历史,而无筋生姜也是黄瓜山村一张靓丽的名片,帮助不少村民种姜致富。阳正刚今年种植的3亩无筋生姜,在大旱的情况下也喜获丰收,更是卖了个好价钱,均价达到18元一公斤,仅依靠网络平台就销售一空,实现收入10余万元。

虽然效益可观,但黄瓜山无筋生姜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姜瘟”病症曾一度成为困扰姜农多年的“痨心病”。在谈到黄瓜山生姜发展历程时,阳正刚说,若不是刘奕清教授提供的技术支持,黄瓜山无筋生姜品牌早已“夭折”。

据刘奕清教授介绍,“姜瘟”是生姜种植产业链中频发暴发病害,具有隐藏性久、传染快、难预防、毁灭性的特点,该细菌性病害通过水流传播,成为生姜种植的最大“杀手”。为攻克这一难题,保护姜农利益和种姜积极性,刘奕清教授受“非典”隔离防控办法启发,探索出了网隔栽培防病技术,采取分畦种植、隔离防控,阻断感染,控制传播,攻克了困扰姜农多年的难题。该项技术成果于2018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为其他作物土传病害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借鉴。

刘奕清教授的生姜种苗培育及“姜瘟”病害防治技术,不仅惠及黄瓜山村、代家店村等多个村的数百户姜农,同时,他还作为科技特派员,足迹遍及重庆各区县以及四川、湖北、湖南、山东等地,为无数姜农带去技术支持,帮助他们种姜致富。今年9月,刘奕清教授的优质抗病生姜新品种培育及绿色高效技术集成推广,再获农业领域级别最高奖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技术成果推广二等奖。

刘奕清教授表示,永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此前多次获得永川区科技项目政策及资金支持,帮助他建立了特色植物种苗中心,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在教师节、春节等节假日对他和团队的老师开展走访慰问,每年受邀参加全区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他还多次接到永川“96008”人才服务专线电话,询问他在科技工作中是否遇到问题和困难,以及对全区科技工作的建议,开学伊始还收到了区委人才办送来的人才服务卡,让他备受感动。“永川有良好的人才成长政策环境和人文土壤,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刘奕清说,接下来,他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在农业科技创新之路上勇毅前行,让科技扎根泥土,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周舟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