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服务>人物风采>

黄伟九:科技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发布时间:2022-09-22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历史的洪流中,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严谨的科学精神、宽广的科学视野,默默地在科学的道路上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巨大的贡献。

在永川,也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站在科技的前沿,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服务发展,带领研发团队迎难而上、勇攀高峰,把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实验室,在技术攻关中找到破解难题的“钥匙”,一次次突破,一次次创新,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动能,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他是一位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首批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一位追求真理、低调务实、潜心研究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高校管理者,他的名字叫:黄伟九。

多年来,黄伟九始终秉承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要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着力解决我国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在新型高性能铝合金应用研究和特种功能表面工程材料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忙碌是科学家该有的样子

黄伟九的案头整齐堆放着各种书籍,最多的便是科学杂志。1969年2月,黄伟九生于湖南长沙,自1987年进入大学以来,黄伟九一直没有离开过教育系统。1991年、1994年,黄伟九在昆明理工大学环化学院精细化工专业分别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98年10月在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冶金机械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10月在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他曾在英国Imperial College 和Strathclyde大学留学。2000年11月引进到重庆工学院工作。2018年6月履新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三十余年来,他始终保持着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品格,踏踏实实做事、平平淡淡做人,笃定如一治学、潜心埋首科研。

交谈中,不时有工作人员拿材料送给黄伟九,大多是团队实验室的数据材料。黄伟九带领一支30余人的科研团队,包括青年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平时,他不但忙于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攻克关键技术领域难题,还十分注重人才的梯队建设,“只有把人才梯队建设好了,培育出更多的技术人才,我们的团队才能干更多的事儿。”

在谈到如何平衡学校行政管理和科学研究的时间冲突时,黄伟九说,只有“挤”时间,与时间赛跑。

科学研究枯燥但让人沉迷

科学研究是枯燥的,但也让人沉迷。“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黄伟九说。

技术攻关,从没有路的地方找到一条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多的是一次次实验失败,甚至是一次次的无功而返。但即使如此,黄伟九也未曾放弃。在他看来,科学精神就是一种嵌入骨髓的兴趣、一种锲而不舍的毅力、一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执着。

当今时代,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尤其是高端技术领域亟待解决“卡脖子”问题。作为材料领域的专家,黄伟九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始终不忘科学报国初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搞研究,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让国内企业得以发展壮大。

在担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后,黄伟九带领研究团队围绕国家迫切需求的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领域材料研发及性能提升等“卡脖子”瓶颈问题,持续开展新材料及其表界面工程的科技攻关与工程实践。研发的超低张力中硅无取向电工钢退火新设备及新工艺,建立了电工钢张力、晶粒取向与铁损和磁感的关联规律及调控技术;研发的无铬涂层与无磷脱脂新工艺,产品达到欧盟RoHS环保要求,实现了低铁损高磁感中硅无取向电工钢带规模出口。此外,他还解决了车用摩擦材料噪音控制、重金属组分替代、磨削废料再生三大技术难题,实现了噪音指标国际领先,环保指标符合欧盟ELV标准,实现了中高端车用摩擦材料国产化替代。主导的高性能特种玻璃纤维及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介电玻璃纤维全球最大规模化生产,2014—2020年,黄伟九及其团队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在黄伟九的眼里,科研就是一种恒久的兴趣、一种特殊的情怀、一种崇高的责任。即使行政事务再多,只要稍有空闲,哪怕是周末晚上,他也会一头扎进实验室,与他的团队一起交流研判、集智攻关。就是这样,他和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6项、出版著作3部,获省部级科技奖13项(一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永川是科学家成长的沃土

新学期伊始,黄伟九便收到了永川区委人才办送来的《永川英才服务卡》,其中涉及政务服务、医疗保健、配偶(子女)就业服务等25项服务,而且还接听到永川“96008”人才服务专线征求对全区人才工作意见建议的电话。黄伟九说,这充分体现了永川区委、区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对人才成长环境的重视,“永川是包括科学家在内的各类人才成长的沃土。”

黄伟九说,2018年刚到永川时,便被这座城市吸引: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城市整洁、环境宜人、功能齐备、活力充盈。他说,永川正如宣传的那样,是一座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城市,永川人文明有礼、待人和善,和永川人相处没有一点违和感。更难得的是,永川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长城汽车、雅迪电动车等国内知名企业扎堆,为实现校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高新区、综保区、大数据产业园的蓬勃发展,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黄伟九说,近期他正致力于推动科研项目与长城汽车、西铝集团合作并为企业提供核心技术支持,以实现汽车轻量化。

在永川,黄伟九深切感受到永川对人才的重视。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重庆文理学院创新创业园、科技孵化基地、乡村振兴学院相继落地,为培养更多人才创造了条件。黄伟九告诉记者,每年教师节,区领导都会来到学校,看望慰问包括他在内的老师代表,这让他十分感动。永川区委、区政府又积极为他落实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科研经费200万元,用于添置高性能镀膜设备、环境疲劳试验机等,真正体现了永川对科技、对人才的关心和支持。

科技创新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就要求科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有“坐冷板凳”的打算。黄伟九表示,接下来,他将在永川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实事求是,探索进取,做有使命、有组织、有穿透力的科研,着力破解国家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难题,沿着科技创新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周舟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