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智库报告>

应急科普的科技馆实践与探索——以重庆科技馆应急科普实践为例

发布时间:2022-09-13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凝心聚力,全力抗疫。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目前全球防疫形势依然严峻,在依靠科技手段科学抗击疫情的同时,面向公众开展应急科普,普及疫情相关知识、稳定公众情绪,提供公众应对能力,增强疫情防治科学性、有效性,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

一、应急科普相关概述

(一)应急科普的概念

应急科普是指针对突发事件及时面向公众开展的相关知识、技术、技能的科学普及与传播活动,其目标是提升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心理素质和应急素养,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冲击[2]。 

(二)应急科普的作用

一是能积极引导舆论。通过及时、准确地传播公众需要知道的科技信息,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同时驳斥那些模糊、迷信的误解,抑制谣言的生成和传播。二是能推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通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科普,能有效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三是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突发事件跟公众有密切相关性,使得应急科普涉及的受众范围广泛,通过知识普及,能提高公众科学素质[3]

二、科技馆开展应急科普的优势

一是受众范围广。科技馆是面向公众的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科普教育活动场馆,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能吸引很多的公众积极参与各类科普活动。二是资源优势广。科技馆在生活、健康、安全等领域的互动体验展项资源和教育活动资源,为应急科普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储备,可有效提升公众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三是合作模式广。科技馆与社会化机构合作,开展有馆校合作、馆企合作、馆际合作等,能有效进行资源整合,促进科普资源的社会化融合发展,为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为科普资源的权威性奠定了基础[4]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庆科技馆应急科普的实践

(一)快速反应,建立应急科普机制

疫情发生后,重庆科技馆召开专题会议,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和头等重要工作,研究部署制定疫情应急预案、备置疫情防控物资、发布员工安全防范提示和应急科普宣传舆论引导等工作;同时紧急成立由领导班子成员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组织协调馆内各部门开展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疫情防控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防控措施全面、准确、高效落实到位。

(二)及时准确,传递疫情防控正能量

疫情发生后,重庆科技馆反应迅速、积极行动,以重庆科技馆官网、微信、微博等平台为依托,构建传播矩阵,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线上应急科普宣传。同时,注重疫情应急科普宣传实效性,在及时、准确、有效上下功夫。根据不同平台受众偏好,采用视频、图文等形式,发布疫情防控相关内容。此外,还通过科技馆场馆室外大屏滚动播放防疫知识,制作张贴防疫宣传海报、印发防疫指南口袋书等多项举措,拓宽防控知识传播渠道。

(三)广泛联动,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格局

疫情期间,重庆科技馆加强上下联动、内外联动,调动一切有用资源,扩大应急科普宣传影响力。及时发布疫情科普资源,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大对外对上宣传力度,在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日报客户端、华龙网等媒体上发布疫情防控稿件10余篇,中国科协网、重庆机关党建、重庆科协网等刊发工作信息20余篇,展示重庆科技馆疫情防控、共克时艰的坚定信心和暖心行动。积极参与中国科技馆、中国自然博物馆学会、重庆市科协等发起的各项抗击疫情的线上活动,号召广大市民带领孩子利用居家时间学习科学、探索科学,传递正能量。

恢复开馆后,与重庆大学科协、罗阳教授科普工作室合作,自主策划并推出“超级病毒——科学防疫主题科普展”,向公众普及新冠病毒、病毒防疫等科普内容,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新冠病毒危害,学会科学防疫方法,促进科普资源的融合发展。

(四)精准施策,打造多内容、多形式、多层次的应急科普内容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公众的科学普及由常态科普转变为应急科普,针对不同的应急科普内容,不同的受众人群,设计不同的参与方式和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包括疫情相关科普知识、情绪疏导等心理知识和方法、自然教育等,是以线上互动、家庭实验、科普讲座、图文视频等方式,为公众提供精准化的科普体验和服务。重庆科技馆还通过汇聚数字科普资源、整合多个传媒平台,搭建了“1站3厅1行动”的线上科技馆,贯通官网、微信、微博等多个平台,开展“‘宅’家战疫情,‘云’游重科馆”系列活动,陪伴公众宅家学科学、用科学、玩科学,齐心共抗疫情,履行社会责任。

四、应急科普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建设应急科普教育基地

充分发挥实体科技馆的科普优势,根据地域特点和应急科普教育的需求,在科技馆内设置应急科普常设展览,建设“应急科普教育基地”,为公众提供“情景式”学习和体验机会,培养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能力。

(二)丰富应急科普产品内涵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公众,打造应急科普资源品牌,建设科普专家资源库,积累系列化的应急科普主题内容,创新应急科普传播形式,便于突发事情发生时,能迅速整合资源推出合适的宣传主题,满足公众对应急科普的需求。

(三)拓展应急科普全媒体传播渠道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互联网+应急科普”思维推动应急科普宣传。加强同社会主流媒体、高知名度的自媒体等优质媒体的合作,提升权威应急科普内容供给与传播覆盖面,增强权威应急科普体系的舆论引导力。利用自媒体平台及合作的优质科普类平台,开辟专门的应急科普内容板块,不定期推送各类图文、影像和动漫动画类应急科普资源,形成传播矩阵,叠加传播效应,让成果惠及最广大群众。

(四)健全应急科普工作者队伍

应急科普工作需要依托大众的力量,需要紧密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依靠科技馆科普工作者,并广泛联系并带动管理部门、科学家、媒体、大中院校专家学者等一起参与应急科普工作,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面向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实施系统的应急科普培训,增强应急科普的专业性,提升应急科普的整体水平。

(五)完善应急科普工作制度

建立规范的应急科普工作制度,积极响应政策,肯定应急科普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完善应急科普工作流程,明确应急科普责任主体,规范应急科普工作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依托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构建社会化科普生态,推动设立社会化应急科普专项基金和科普奖项,充分调动应急科普工作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应急科普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9,35(4):426-428,577.

[2]杨家英,王明.我国应急科普工作体系建设初探——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实践的思考[J].科普研究,2020,15(01):32-40,105-106.

[3]刘彦君,赵芳,董晓晴,赵俊超.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机制研究[J].科普研究,2014,9(2):39-46.

[4]何素兴,霍利民,吴媛,张永锋.疫情防控中科技馆的工作实践和思考.科技传播,2021(2):65-68.

重庆科技馆 胡婷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