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船舶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齿公司”)的机加工车间里,黄建军正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车间里的任何一件产品,他都能说出它的质地、所用刀具、切削参数,不假思索。
黄建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获政府特殊津贴、重庆市技术能手,入选2021年“重庆英才·高技能领军人才”,也是重齿公司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机加车间副主任。2012年以来,黄建军带领镗工班承担国防科研和国家重点工程镗工工序的机械加工及技术攻关任务,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
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黄建军始终不忘精进技艺、努力创新,以谦逊朴实的作风、精湛的技艺诠释着工匠精神。
勤学苦钻 从一线镗工到高级技师
初中毕业后,黄建军考入了重齿技校,学习车工专业。1990年,他来到重庆重齿机械公司工作。
当时,车间里流传着一句话:“车工紧,钳工松,吊儿郎当学电工,想学技术干镗工。”听说镗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一心想要学习技术的黄建军,主动申请当镗工。
“刚开始对产品不熟,识图能力不够,不知从何下手。”黄建军回忆说。为了更好地学习技术,他成了师傅身后的“小尾巴”,自愿主动加班、维护保养设备、打扫机床卫生……
他利用休息时间,苦学关于镗工技术的专业书籍,一边巩固技能理论知识,一边加班摸索经验,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凭借着这股钻研的劲头,他提前3个月转正定级,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镗工。
此后,他在一线与镗床相伴了十几年。2008年,他成为管理人员。“不在一线,并不代表技术不需要提升。”他参加了高级技师考试,获得了高级技师资格证书。
大胆创新 攻破重大技术难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30多年的镗工工作里,黄建军还一路摸索,追求创新,为了打磨出一个个合格产品,他一路升级自己的“武器”。
回忆起承担一项国家重点工程大型薄壁件镗孔工序时,黄建军仍记忆犹新。有一种产品叫红江箱,是船上用的一种变速箱,由于箱体壁薄,很容易变形,一变形就要对产品进行补焊返修。“说实话,刚开始真的有点想打退堂鼓,但又不甘心,想到既然干了就要干好,不能辜负领导的信任。”他坦言。
经过反复实验和大胆创新,他们采取多次装夹,增加辅助支撑,减少形变量,最后达到了图纸要求。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100%。
“双刀镗削法”是黄建军技术攻关的“高光”代表作。作为创始人的他坦言:“双刀镗削是被逼出来的,当时设备相对落后,干大箱体达不到要求,传统镗床的单刀镗削,很难保证精准的同轴度。”
面对难题,他告诉团队:“该零部件的加工试制是国家重点工程,意义重大,一旦出了问题,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难以承担责任。”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大。经过精密的计算论证,他们首创“双刀镗削法”攻克难关,为同类零部件加工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镗工干的是精密活儿,只差毫厘都不行。”黄建军说,他们加工的零部件都是动力传动齿轮箱关键零部件,0.03毫米的精度要求,接近镜面的1.6镜面光洁度,这是日常加工最基本的标准。
传承工匠精神 培养后备力量
近年来,黄建军还获得了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杰出人才突出贡献奖”、江津区首届“津工精匠”、重庆市“首席技能专家”等多项荣誉。2017年,在“一带一路”重点装备设备盾构机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中,他和团队的4项技术创新项目获评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称号。
多项荣誉的背后,除了其自身硬实力外,优惠的人才政策及优越的人才发展环境是重要的外部因素。区委人才办坚持为人才作用发挥、教育培训、研讨交流等提供广阔平台,助力人才施展才华、创新创造。“江津人才政策好,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服务保障,让我可以投入更多时间去专研技术。”黄建军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一直享受着区级高层次人才激励金、专家人才走访慰问、免费健康体检等优惠政策。
现在,黄建军每天要全面管理公司机加车间生产,对重点难点产品现场指导、跟踪。他决心将手艺传承下去,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毫无保留地向年轻一代传授绝招。他根据每个学徒的专业特长和工作能力,指导他们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对症下药,精心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同时,他每季度都定期检查学徒的工作、学习情况,协助公司人力资源部对导师带徒培训进行考核、评价,实时了解和掌握学徒们的技术能力。
除了传授技术,黄建军还注重对学徒进行精神层面的引导,要求学徒们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好学的态度,踏踏实实完成每项任务。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真切认知劳模精神,继承发扬工匠精神,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江津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