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智库报告>

关于科普场馆教育活动实践和概念辨析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8-01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一、科普场馆教育活动的发展背景

无论是从博物馆的定义还是使命出发,其教育职能或开展教育活动都尤为重要。在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代表大会修订的博物馆定义中,“教育”首次作为博物馆的第一功能被提出,而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这一首要功能的主要手段,并在博物馆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化的发展趋势下,成为现代博物馆经营的核心内容。(郑奕,2012)[1]笔者认为,在博物馆中开展教育活动,也可视为“博物馆需要以更复杂的方式来组织语言并更好的传递给公众”(多拉卡,2017)[2]的一种具体呈现,是博物馆的使命所在。

二、科普场馆教育活动概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认识的不断进步,以及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和借鉴,在研发和开展教育活动时发现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有差异,如博物馆教育究竟是非正式还是非正规教育等,这些理解的偏差对教育活动的研发、开展,以及团队形成共识和更科学的工作机制,都有一定影响。造成理解偏差的原因多样,既有学习者对同一概念可能认识不同,也有研究者对同一概念所下定义不同,还需考虑国内不同地区对一些舶来语各有翻译,以及使用者自身的用语习惯等,正如多拉卡所言“从严格的科学观来看,并没有公认的、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博物馆定义”,许多概念也是如此。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实践和思考出发,深入分析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进而探讨在博物馆语境下更适宜的表达方式,对更好的理解和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有促进作用。

三、科普场馆教育活动概念表达的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和认识,采用四分法的方式规范表达后,就能更清晰的定义博物馆教育活动所属范畴,对应如下:

一是区分正规和非正规。学习在博物馆发生和在课堂发生,两者的环境有明显区别。通常来说,在课堂发生的学习是学历教育,属正规教育范畴,但在博物馆发生的学习,却不能简单归为非正规范畴,即不能简单将博物馆划为“课堂外环境”,需分情况看待。如,在博物馆开展并由博物馆主办或自行组织的教育活动(针对个体或散客开展,不包括以学校为对象的情况),应是在非正规教育环境开展的教育活动,而由学校组织在博物馆开展的教育活动(如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校外场地)、博物馆与学校共同开展的教育活动(如研发校本课程)、或由学校组织参加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如博物馆根据学校需求专门设计的定制课程),这三类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属于学历教育范畴的,应是在正规教育环境开展的教育活动。

二是区分正式和非正式。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分类看,有高低结构之分,高结构教育活动如科技考察、科普培训类教育活动,低结构教育活动如科学表演、科普讲座类教育活动。前者应带有规范的教案,属于正式学习,而后者常常不会带有非常明确、严谨的教育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和过程,属非正式学习。同时从受众的参与方式看,科技考察、科技培训往往需要预约参加,说明受众带有计划或主动意识,属正式学习,科学表演、科普讲座等很大程度可现场参与,可能随机发生,存在无意识学习的情况,属非正式学习。

因此,博物馆虽然是区别于课堂的环境,但如从是否为学历教育区分正规和非正规,则不应将博物馆简单理解为非正规教育,同时,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有高低结构、是否为有意识学习之分,即正式和非正式学习并存。综上,博物馆教育活动可归纳为三类表达。(图1)

图1 博物馆教育活动对应的非正规教育环境正式、非正式学习,及正规教育环境学习

四、结论

博物馆教育活动应采用四分法表述,即正式和非正式学习、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其中正式和非正式学习主要根据活动的高低结构作区分,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主要根据活动是由博物馆主办或由博物馆为学校组织的活动提供内容、场地作区分。应注意的是,概念辨析的实际意义是为博物馆人员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统一认识、规范表达、提高效率,不应因过于考究而放弃实用性、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的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0.

[2]扬·多拉卡.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定义浅谈[J].博物院,2017(06):33-38.

重庆科技馆 董泓麟、郑诗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