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这是古诗中描绘的农民弯腰插秧的劳作场景,而位于永川区朱沱镇马道子村的朱沱镇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推进示范片,成片的稻田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近千亩稻田里一片繁忙。6月27日,被评为巴渝巾帼新农人的重庆市永川区禝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理事长熊小玲正指导同村妇女杜芳使用无人机,对田里的禾苗进行施肥。“今年,我们村和周边几个村的稻田都种上了水稻,基本没有了撂荒地。”熊小玲自豪地说,“和往年一样,散户1700亩农田的春耕春播,都是我们合作社提供的服务。”
除了耕种自己流转的农田,永川区禝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还提供收割等社会化服务。目前,该合作社建有配套粮收割、烘干、储存等设施设备,辐射带动500余个家庭发展粮油种植,探索出一条实现科学种植、规模生产的粮油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合作共赢 撂荒地“变身”致富田
马道子村是一个地处重庆市与四川省交界的村庄。这些年来,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只留下一些妇女、老人、孩子在家,造成一些田土无人耕种。
“稻田里的茅草能长一人多高,实在太可惜了!我动员在外包工地的丈夫一起回村做‘泥腿子’,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其间,我们不仅聘请农技专家来指导,而且实施农业机械化作业,购买了收割机、旋耕机、多功能发电机、综合式播种机、喷灌机、烘干机等农机,于2017年、2019年先后发起创立永川区流水岩农机专业合作社、永川区禝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熊小玲自豪地说,通过几年的努力,他们不断动员社员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让周边几个村基本没有了撂荒地。
放眼望去,嫩绿的秧苗挺立田中,成片的稻田绵延不绝。看着满眼的绿意,熊小玲指着成片的稻田说:“这一片是我自己的稻田,前面那一片是社员杜芳种的稻田。2016年至今,在我这里务工的杜芳、汤相华等40余名留守妇女累计流转了数百亩田地种植水稻,带领她们抱团经营、共同致富。6年来,我无偿帮助村里的15户已脱贫户耕种稻田,免费给他们打药、施肥,让他们得到很好的收益。”
科技支撑 激发释放更多农业活力
“以前春耕农忙时,田里每天都有50多人一起忙活。有了各种农机后,效率大幅提升,人也省事多了,更加轻松了。”熊小玲说,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700余亩,拥有各类农业机械上百台(套),价值500余万元。粮食烘干机2台(套),能日烘干40多吨粮食,而且还有加工生产设备1套。目前,合作社建有标准化农机库棚、培训室、维修车间。
熊小玲发起创立的禝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战果”累累,背后强大的科技支撑功不可没。“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和人才。”熊小玲说,通过机械化生产,他们积极探索了一套催芽、收割、烘干、包装的机械化生产线,并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罗富湾”大米品牌。同时,还通过带出去培训等方式培养社员,一同开展社会化服务。
“在熊小玲的带动下,我们不仅学会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还及时知道了现在的市场行情、销售路径等。”留守妇女杜芳说,“有合作社领着挣钱,我们只管种好水稻就行了,其他什么都不用操心,省了不少心。”
如今,禝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常年聘用临时工人10余名,鼓励社员参加各级各类农机培训、农机展会,淘选适合的、优质的、好用的农业机械,使社员有了发家致富的“指路灯”。近年来,合作社除服务本地500余户农户1700余亩水稻的机耕、机插、机收、机烘服务外,还“走出去”参与跨区作业服务,对外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逐年扩大,每年到重庆、四川等地实施水稻、红薯、高粱、油菜全程社会化服务2000亩,服务收入达400余万元。
示范推广 带领社员复合种植大豆玉米
“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具有高产出、可持续、机械化、低风险的优势,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双赢……”当天下午,熊小玲走进田间地头,给附近村民讲解玉米采收后,如何科学种植大豆的注意事项。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当前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重要举措。熊小玲新流转了78亩土地,复合种植大豆、玉米。“为了推动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对流转的200多亩土地实施了宜机化改造,向村民承诺只要实施宜机化改造后的土地,村民不愿种植的都可以流转给我。实施宜机化改造的土地,由于短时间无法恢复肥力,所以需要不断翻耕土地、增加肥料来满足种植需求。仅仅是对这几百亩实施宜机化改造后的土地实施翻耕、施肥,我们就要损失约20万元。”熊小玲表示,虽然明知前三年会有亏损,但为了推广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付出再多也值得。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实施宜机化改造,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朝着现代化、规模化农业不懈奋斗。
周舟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