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88年的他,是一个初出茅庐、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他来到巴南区水产站工作,在基层农技推广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一年365天,他有100多天都“泡”在乡野田间,忘我地奋战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第一线。
他常年留足于池边塘坎,开展技术指导、科技示范、鱼病服务等工作,及时帮助养殖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管是单位的同事,还是十里八村的养殖户都对他竖起敬佩的大拇指。
他就是水产高级工程师,巴南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杨超。
养殖户心中的“鱼大夫”
“杨站长,出大事了,我塘里头的鱼不晓得怎么回事,昨天开始就出现浮头、陆续死亡,麻烦你来帮我看看怎么回事!”2022年4月29日一早,刚到办公室的杨超,还没来得及坐下,就接到二圣镇邓家坝村养殖户卢胜昌一个急促的电话。
放下手中的电话,杨超立刻带上鱼病诊断的显微镜、水质测试仪等工具来到鱼塘,了解到养殖池塘发生重大泛池事故,涉及面积10亩,死鱼达到1万千克左右,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经检测,他发现死鱼的直接原因是池塘水里缺氧了。事实上,这个池塘已经3年没有清塘,配备的增氧机功率也严重不足,再加上这两天天气突变,导致池塘水体消耗氧气的量远远超过增氧机的补给量。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管理不当导致鱼缺氧死了。
杨超指出,目前抢救的方法是及时补充水体氧气,卢胜昌按照杨超教的方法,立即借来了3台增氧机,同时换注新水,投放化学增氧剂,增加水体溶解氧。很快池塘剩下的鱼恢复了正常。“杨站长,还是你厉害!”卢胜昌对杨超竖起了大拇指。
在巴南区水产站工作的8年里,杨超的手机始终保持着24小时开机的状态,保证实时为养殖户提供“点对点”帮助。平时,他还喜欢去看那些“鱼儿”的日常,去养殖户家里看、去示范基地看、去需要他的任何一个地方看。
如今,杨超已深得养殖户的信任,成了养殖户们时常挂在嘴边的“鱼大夫”。
新技术的“推广员”
走进二圣镇邓家坝村迎龙坝组李嘉勇的天然淡水鱼养殖场,就如同进入了一个鱼类花样世界。
李嘉勇正在将水藤菜种在水中的浮架上,一旁鱼池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菜帮鱼、鱼助菜,通过鱼和蔬菜混养的农业新模式,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得以充分利用,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李嘉勇说,这就是所谓的一水双收。
“这种生态农业,实现了农业零排放零污染,也节约了水、土资源。水藤菜一年还能够收获3-4茬,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李嘉勇说。
其实,李嘉勇家的鱼菜共生养殖方法是杨超积极探索的“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项目的一个缩影。
8年来,杨超始终奋战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第一线,想方设法了解好的鱼类品种、养殖技术,去学习、引进、推广。
如今,杨超参与实施的池塘“鱼一水生植物”生态循环技术模式创新实践与推广(推广奖)项目,获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参与实施的项目成果“池塘渔业生态循环技术体系构建及推广”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中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所在的水产站,成功创建“全国星级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荣列全国百强。
农技人才培养的“引路人”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以来,杨超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不仅自己带头学,还要求身边的人学,每当别人见他坐在各种农技培训班的教室认真听课的时候就会说:“杨老师,您已经是我们区的水产专家了,还需要听什么课呀。”他都会笑着说:“咱搞水产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在不断更新,我得不断地学习啊,这是一辈子的事。”在他的传、帮、带下,巴南区镇街基层专业水产人员的专业水平大大提高。
近年来,杨超协同市水产总站、市水产学会、西南大学水产学院,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渔业技术培训、交流等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水产技术骨干,将农技推广与服务送到养殖户手中,把新品种引进田间塘头,把收益装进养殖户口袋,为养殖户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渠道,为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凝心聚力见初心,我为农民办实事。作为区科技特派员水产类服务专家,杨超始终保持自己的初心,恒心坚守农技推广,主动创新探索,深入基层做好各项农技服务,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把自己的足迹留洒在塘边池坎,将自己的技能刻录在千家万户,用执着付出与辛勤汗水,诠释着养殖户们心中的“贴心帮手”。
(巴南区科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