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立志当医生救死扶伤的他,现在是一位出了名的倔医生,“死磕”神经影像领域20余年,对脑水肿的分子机制及分子影像课题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在国内10多家三甲医院得到了推广应用,让越来越多的脑卒中、脑创伤患者受益。
鲁宏,重庆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负责人。重庆医科大学神经影像学博士,浙江大学影像医学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巴南区首批和第四批“菁英计划”入选者。曾2次获巴南区“最美科技工作者”、巴南区首届创新争先大赛“十佳科技工作者”及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以大医精诚攻克医学难关
“小时候,由于医疗条件差、技术落后,看到有亲人因疾病导致终身残疾、病逝,深深地刺痛了我。所以,我立志长大后要当医生,救死扶伤。”
鲁宏介绍,1984年,他从医学院毕业后,做了一名临床医生。但实际工作中,他发现供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影像诊断,存在图像质量不理想、报告不准确等现象,不能很好地帮助临床医生准确诊疗。
他毅然决定,离开收入高、社会地位强、职业发展前景好的临床岗位,转到辅助科室——放射科工作。希望自己能提升医学影像技术,为医生的精准诊断提供依据。
此后,鲁宏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他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综合研究。研究中他发现,脑创伤、脑梗塞患者在逐年增加,且致残率、死亡率非常高。鲁宏决定,今后要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2000年,在重庆医科大学攻读博士期间,鲁宏得到了国家级专业医学实验室的支持,组建团队开始了“脑水肿的分子影像”课题研究。
但此后因实验屡屡失败,加上过于劳累和自我不断施压,他患上了急性肾炎合并高血压病,出现了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全身水肿……
2003年的冬天,在突破“脑水肿产生的分子机制”瓶颈的关键实验阶段,鲁宏整整三天三夜没有离开过实验室。
双腿肿痛难忍时,他就抬高双腿坐一会儿,血压升高头晕头痛,他就把降压药从2片加到4片,实在困了,就趴在桌上打个盹儿。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隔离服,实在憋得难受,他就取下口罩深呼吸一会儿。
终于,在坚持了三天后,结果出来了,实验成功了!
科研成果造福群众健康
鲁宏一直用“大医精诚济苍生”这句话激励自己。其脑水肿的分子机制及分子影像课题研究先后获4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达国内领先水平。成果在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重医附一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国内10多家三甲医院得到推广应用。
“除了专注于课题研究,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培养更多医学人才,造福更多患者也是我一生的追求。”鲁宏说,目前他已完成相关课题17项,写下了30多本厚厚的实验记录,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发明专利3项。还培养了博士后2名,硕士、博士研究生17名。
2019年,鲁宏带领团队建成了巴南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便捷、精准、高效的影像诊断服务,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同时,还为城口、秀山等地偏远山区免费培养放射专业人才。
目前,巴南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已为偏远乡镇卫生院会诊疑难病例10000多例。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该中心筛查疑似病例1000余例,确诊1例,为筑牢基层抗疫防线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2020年9月,鲁宏成功申报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于2022年1月19日顺利完成科研开题,为巴南区卫生事业的学科建设及高端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平台。
此外,鲁宏还带领团队建立了“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迄今已成功招收5名研究生,完成带教3届理工大学实习生,为重庆第七人民医院成为“重庆理工大学直属附属中心医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巴南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