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服务>人物风采>

王振兴:“泡”在果蔬基地的“赤脚医生”

发布时间:2022-05-26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一树枇杷一树金。走进江南街道天星村,只见漫山遍野的枇杷树上挂满黄澄澄的果子,一个个枇杷浑圆金黄,在阳光照射下,格外诱人。村民都说:“枇杷园能顺利建成投产,有区农研中心王站长的一份功劳。”

村民口中的王站长名叫王振兴,今年40岁,是区农业技术科研服务中心特产站站长。2009年,他毕业于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果树学专业,2010年11月到长寿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他致力于果蔬种植的实践与研究,进行果蔬种植技术宣传与推广。

执着事业 心系农民

王振兴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高考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和农业相关的专业。

工作后,王振兴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他每天几乎都“泡”在长寿各个种植基地,与农户打交道。

对于王振兴来说,和村民打交道并没有太大的困难,但要赢得农户的信赖,并非易事。按他自己的话说,不仅要多想、多走、多看、多做,还要和农民交朋友,向农民学习。

王振兴说,农户种植水果,因缺乏种植管理知识,遇到困难,经济效益不好会影响他们的种植积极性。于是,王振兴当起“赤脚医生”,为农户遇到的问题想办法、开处方,传授种植技术。

几年间,王振兴走遍长寿每一个山头,对长寿每个果蔬种植基地的情况了如指掌,全身心投入果蔬这项“飘香”事业。

2019年,王振兴成为扶贫村产业发展项目实施的负责人。他几乎跑遍长寿10个脱贫村的每个角落,结合全区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和10个脱贫村原有产业基础,明确产业扶贫的工作思路和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牵头制定《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扶贫项目指导意见》,形成以水果为扶贫发展主导产业,配套发展蔬菜、中药材、红苕等特色产业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扶贫产业。

满腔热忱 科技助农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富裕,必须依托科技,走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之路。”这是王振兴对农业发展的理解。他深知科技知识的力量,让农户学会科学种植才能让农产品发展壮大,农民才会得到最大收益。

在走访调研时,王振兴发现我区种植的晚熟柑橘在冬季普遍存在落果严重的问题,种植户对此束手无策。为找出真正原因,王振兴整天蹲在树下仔细观察,冬天的露水浸湿了他的外套,他却丝毫没有察觉。

“你们这个肥料是怎么配的?”王振兴在和农业公司技术员的交流中发现,不科学的配肥是导致落果的重要原因。随后,他找到多家柑橘种植企业,就科学配方施肥进行实践,什么时候该覆膜,什么时候该施肥、施多少肥,他都手把手地传授。按照王振兴的方法,这些果园的冬季落果率从40%控制到8%以下。王振兴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要让长寿地区柑橘种植更智能化、更生态化,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在农村,劳动力缺失一直都是个问题。”王振兴注意到,农业的种植与管理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有限的劳动力一直制约着种植业的发展。

王振兴最初打算利用高位喷灌、滴灌等自动化灌溉来代替人力管理,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在一次外出听取报告时,他接触到“肥水一体化”灌溉方式,利用电动和气动控制原理及机械化技术,将灌溉、施肥、喷药等功能集于一体。王振兴结合长寿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率先将这一技术引进邻封镇同恳农业公司,帮助该公司果园实现了既高效又省力的现代果园标准化生产。

刻苦钻研 硕果累累

埋头搞研究,抬腿搞调查。12年来,王振兴本着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的工作思路,勤于研究,刻苦攻关,负责和主持了10多项农业新技术推广项目。

他在龙河镇益恒农业公司推广果园生草栽培技术——株间铺设防草地布,行间进行生草栽培,达到化肥农药双减的目的;在双龙镇杰冠农业公司推广柑橘修剪及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大大提高了果园的产量;在龙河越海农业公司基地进行果树定植指导,并在公司引进试种了明日见新品种;在龙河镇三田农业公司指导果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091无核沃柑的保果栽培技术;在龙河镇、云集镇和长寿湖镇的果园基地进行柑橘黄化矫治试验示范。

王振兴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理论研究,公开发表论文10多篇,先后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农牧渔丰收奖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2019年,获得“全国农业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王振兴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跟农民们一起忙碌,把“农”字放在心头,用自己的知识为农服务、助农增收。他常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出一份力,这也是我内心农民情结的回归。”他带着对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新知识、新技术“播种”在广阔的长寿大地上。

(长寿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