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这种汁水丰富、味道甜美的水果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可几十年前它却因为种大肉少而饱受诟病。梁国鲁同志一直从事果树和经济作物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针对枇杷产业中的“枇杷种子大而多而导致可食率低”难题,其课题组自1995年开始进行枇杷多倍体种质资源的筛选、创制、扩繁和选育工作,成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三倍体枇杷种质资源圃,并在2014-2022年选育审定或认定枇杷新品种10个,所选育审定的5个三倍体无核枇杷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躬耕在野,乐此不疲
对于枇杷育种,培育无核枇杷卡脖子问题,该项研究在世界尚为空白,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梁国鲁所面对的这个作物的童期长达5-6年,这意味着相较于其他作物,距离获得成果的时间更长。不过,他坚持倾听内心的声音——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
1996年,梁国鲁从八个枇杷品种的数万颗种子之中进行染色体倍性检测,创制了三倍体、四倍体、混倍体等80多个多倍体材料。这个结果让他兴奋不已,像爱护生命一样珍视这些材料,四处找寻基地,最后将它们种植到长寿基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梁国鲁往返于在远郊与城区之间,不慕名与利,拳拳育种心,无论大雨还是日晒,他几乎每天下实验地劳作,采样取标本,观察记录数据,从未假手他人,一心守护自己挚爱的育种事业。终于到了2004年,大部分材料开始试花挂果了,经过接下来的资源评价与鉴定,三十年磨一剑,终于成功从国内外40余个优良品种或类型中筛选出天然三倍体枇杷400余株,已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多倍体枇杷种质资源圃,迄今已选育审定或认定枇杷新品种10个,所选育审定的三倍体无核枇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梁国鲁严守教师职业道德,注重言传身教,能够以正确的立场在课堂上、在实验室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其率领的团队于2021年被评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三批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团队”,并于2019年获得“重庆市高校创新群体”项目资助。此外,梁国鲁同志还注重全方位育人,在做好科学研究的同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体育锻炼等,率领团队师生连续三届获得学院“导师团队赛”运动会一等奖,2019年被评为“西南大学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
梁国鲁不仅自身恪守学术道德,还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夯实科研生涯、遵守科学规范,能够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廉洁自律,无违反廉政规定的行为,为广大的学生起到了垂范作用。
学生的好导师,人民的好公仆
梁国鲁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金佛山野生果树资源》、《金佛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等专著,合著《中国主要经济植物染色体图谱》、《川渝果树资源植物》、《中国植物染色体研究40年》等著作10余部。于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六;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九;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农业部948项目4项以及其他各级项目等各级项目60余项。
在社会工作方面,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95年迄今连任六届重庆市人大代表,期间任三届人大常委,并现任第五届重庆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现任重庆市果树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园艺学会枇杷分会理事长;还担任重庆市科技特派员(枇杷、猕猴桃、青花椒),为地方农业发展献策献力。梁国鲁同志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推广果树新品种和新技术,为我国脱贫攻坚、防返贫、乡村振兴、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等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期间,在贵州省罗甸县建立无核枇杷基地1200亩,并于2019年在苏州吴中区东山镇建立“枇杷科技小院”、于2020年在云南蒙自县建立“西南大学蒙自枇杷专家工作站”。
(北碚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