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医的缘分,始于家庭的熏陶,小时候,祖父、外婆常用草药、按摩等中医方法为乡亲们解除病痛。当时,很多人都被蚊虫叮咬后、抓破感染形成的疮疡肿毒所困,痛痒难忍,外婆就用艾灸、草药等为他们治疗,效果很好。”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中医院院长、永川区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毛得宏回忆,乡亲们由衷的感激与信任,让他见证中医药的神奇与伟大,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行医济世的种子。
“我8岁那年,祖父因肺部感染卧病在床。当时,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如果送到县医院治疗,需要用滑竿抬着走上百里山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祖父的病情进展很快,背着药箱赶来的乡村医生只能徒呼奈何。痛失疼爱他的祖父,让年幼毛得宏既悲伤、又无助。也让他立下了成为一名医生,改变家乡缺医少药现状的志愿。
挑灯夜读,从乡镇卫生院走出的中医院长
高考恢复后,毛得宏考入江津卫校(现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中医,实现了自己成为一名医生的理想。毕业后,他前往一家乡镇卫生院实习。“在乡镇卫生院值班,各种各样的患者都能见到:小到发热感冒、跌打损伤;大到急诊产妇和喝农药轻生者。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只能穷尽所学,如履薄冰。”4年时光,毛得宏见证了更多农村百姓的疾苦,打下了坚实的临床基础,也深感自己的所学所思远远不够。于是,他选择一边通过实习积累临床经验,一边读函授本科。那段时间,毛得宏常在深夜寝室熄灯后,点着蜡烛,或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学习。
1987年8月,毛得宏调往永川县中医院(现永川区中医院),一年后,又因工作表现出色,被医院选派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进修。“当时,中医院只有一个综合病区,但五官科患者很多,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无力向上级医院转诊,而是将这里作为求医的‘终点站’。”患者的痛苦让毛得宏感同身受,于是,他将五官科定为专业方向,努力学习手术技术,并很快掌握了白内障、青光眼、化脓性鼻窦炎等手术技术。“我好像天生有点学医的天赋,动手能力比较强。别看我长得五大三粗的,但我做眼科手术特别有灵性,老师也对我特别欣赏。”
1989年,毛得宏结束进修回到中医院,并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牵头成立了五官科病区。“这个决定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冒险,但事实证明,发展特色科室对我们来说是可行的。”毛得宏回忆,在恩师詹沛良和施慧芳的帮助下,五官科病区成立后,很快便在永川及周边地区声名鹊起,不少人慕名前来就诊。“五官科病区的患者住院量一度超过了综合病区,我一天甚至要排七八台手术。”
13年时光似水而过,2002年,由于管理不善,中医院业绩大幅度滑坡,连续亏损,濒临倒闭。于是,在上级支持下,中医院开始通过公开竞争招聘院长。凭借出色的能力,毛得宏得到全院职工支持,成功当选。
精研理论,首创“四结合”治疗耳鼻喉疾病
39岁便担任一院之长,可谓“春风得意”。但这个在旁人眼中风光无限的头衔,却让毛得宏“有些恼火”:“当院长每天都要处理、思考很多行政事务,而五官科手术极为精细,医生仿佛‘在刀尖上起舞’容不得半点分心。”于是,为了患者安全,毛得宏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手术台前,坐到了办公桌后”。短短两年时间,他从改善就医环境、整合人才资源、完善管理体系三个层面入手,一改医院‘破旧不堪’的面貌,成功将濒临倒闭的医院创建为重庆市示范中医院、三甲医院。
然而,医院日新月异的发展却仍没能满足毛得宏心中的那个悬壶济世的“医生梦”。于是,在医院发展步入正轨后,他便“忙里偷闲”投入到中医药理论研究中。精研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典型医案,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将自己的临证心得与现代先进诊疗技术相结合,率先提出中医耳鼻喉临床“四结合”治疗耳鼻喉疾病,即全身与局部结合、外治内治相结合、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治疗与养生相结合。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近年来,毛得宏根据耳鼻喉科生理特性,结合临床经验,系统整理中医耳鼻喉科疾病的预防调养方法,编写了耳鼻喉疾病专著《耳鼻喉常见疾病的中医预防调养》。“治疗与养生相结合,是中医独特的智慧”他表示,将预防调养贯穿于耳鼻喉疾病治疗全程,有助于预防疾病、协助治疗、防止复发。对患者大有裨益。
无论身处哪个岗位,“潜心钻研、勇攀高峰”都应是一名医生的自我要求。20年来,毛得宏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6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重庆市卫计委科研项目等20余项。主持研究的课题“鱼酱排毒合剂治疗化脓性鼻窦炎”甄选为重庆市科技惠民计划项目“老年慢性疾病规范化诊疗技术应用示范与推广”子项目。获得国家专利2项,正在申报国家专利16项。他说,自己的目标是将医院打造成为渝西片区中医药医教研中心,作为院长,一定要带好这个头。
守正创新,“银翘避疫汤”贡献“中国方案”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在永川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区卫健委的协调指挥下,毛得宏紧急发动全院职工24小时内完成防控部署,援鄂医疗队整装待发,首批14位“最美逆行者”奔赴永川一线隔离病区(区级新冠留观病房),第一时间把“中医方案”投入新冠疫情防治主战场。
“疫情暴发后,首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便是古代中医抗疫‘大锅熬药’的做法。”毛得宏介绍,新冠疫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清代吴门医派代表人物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的传染途径与“首先犯肺”的主要病位学说,及其所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温病学的基础。时隔200余年,其理论对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认识和研究仍具临床指导意义。
毛得宏表示,中医学中预防疫病须“三因制宜”,即针对气候特点、地区环境特点、疫毒特点进行疫病防治。1月下旬,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阴冷、潮湿,寒湿邪气与病毒合而为患,侵害人体。“中药方剂‘银翘汤’常被用于治疗温病,但不能很好地治疗新冠疫情,清代名医李文炳所著《仙拈集》中有专门治疗温病的‘避疫汤’,恰恰适合寒湿症的治疗。”毛得宏创新性地将两种药物结合,改良成“银翘避疫汤”,取得了显著疗效。“在中西医结合抗击新冠疫情方案的引领下,永川区实现了‘90位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毛得宏自豪地介绍,2020年4月,医院还投入50余万元,为永川区1000名教师进行免费新冠核酸检测,累计赠送了16000袋银翘避疫汤药,为全面复工、复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医和西医就像从一座山的两面分头向上攀登,大家的目标都是登顶,但在攀登的过程中也难免存在纷争。”毛得宏表示,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如今,中医药理论、方剂却因缺少循证医学证据饱受质疑。中西医结合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他认为,中医药应在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中,在保健养生,慢病防治,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和重大疫情的防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期待有一天,中西医能够在‘维护人类健康’的山顶会师!”毛得宏说。
周舟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