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永恒的主题,是核心竞争力。本文研究对象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学术训练,具有强烈的创新心望,突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的科技人才,主要是指从新员工到成长为科研骨干的年轻科技人才群体。为了深入研究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及成长规律,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履历分析、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分析得出科技人才的成长路径和成长周期。
一、科技人才成长阶段性特征
人才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是由于人才首先是作为生物人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从统计规律来看,科技人才的成长大致经历了一个学习、成熟、衰老的过程。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人的能力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在某一阶段,人对外界刺激的变化特别敏感,容易接受待定影响而获得某种能力,这一时期就成为该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遵循一般人才成长规律,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有最佳年龄规律、扬长避短规律、才能增长规律、共生效应规律。
(一)最佳年龄规律
成才者在学习、创造的最佳年龄期内学习和创造,快速取得质量高、数量多的成果可能性是很大的,因而成才者在这段最佳年龄期内,容易更快更好的成才。各类人才创造的最佳年龄是不相同的,但多数认为中青年是人才创造的最佳年龄,是出成果的黄金时期。
(二)扬长避短规律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种差别是由人的天赋素质、后天实践和兴趣爱好所形成的,成才者大多是扬其长而避其短的结果。
(三)才能增长规律
人才才能的增长与其付出的有效劳动成正比,勤奋是成才的基本要求。成才的勤奋应是有远见卓识的勒奋、巧妙方法的勤奋,是一种有效的劳动。
(四)共生效应规律
人才的生长、涌现通常具有在某一 地域、单位和群体相对集中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人才团体出现"现象,就是在一个小的空间、时间、适宜的环境内人才是成团或成批出现的。
二、科技人才成长大致经历几种阶段
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全盛期,处于不同阶段的科技人才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有很大差异。
(一)孕育期
经过院校的系统教育,科技人才一般都掌握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主观上希望能够尽快承担具体的科研任务,发挥聪明才智,得到单位的认同,但他们还必须经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这阶段的培养和锻炼,应该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特定的科研领城和特定的工作岗位紧密结合起来,对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各项专业技能有较熟练的掌握,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有较好的继承,并积累下一定的实践经验,基本具备将自己或他人的思维结果付诸实现的实践能力。这个时期对应科技人才成长周期的预备阶段和适应阶段,是科技人才能力初步发展的阶段。
(二)成长期
科技人才经过一定的实践锻炼,较熟练地掌握了专业技能,经验和能力有所提高,主观上则希望能够承担更具挑战的任务。所处的单位也希望他们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他们的钻研。使某个业务领域的技术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就要求科技人才需要对其知识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进一步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对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有较广泛的了解,并能借助外界的启发和自己的判断思考能力,发现和提出一些有助于提高单位某业务领域技术水平的新建议和新课题,并有能力付诸实现。
(三)成熟期
经过长期的培养和实践锻炼,科技人才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主观上表现出对事业成就的进一步追求,单位也需要他们逐步担负起更重要的责任,为科研事业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相应就要求科技人才能够积极跟踪专业领城的发展前沿,能够抓住业务领城内较为关键和具有较大意义的攻关课题,能够综合利用各相关专业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并具备一定的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能够取得多方面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协调好各子系统、各专业和各类人员之间的合作,牵头组织完成一些有一定规模和较高难度的攻关任务。
(四)全盛期
这个阶段是科技人才综合能力发展程度接近极限。因为科技人才在其持续成长阶段之后,随着生理和其他非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终究会走向一个人的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退缩直至生命终结,他们的能力发展速度非常缓慢甚至停滞。
三、家庭背景的影响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生长环境多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以我国两院院士为例,其籍贯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征,并且出生时间以秋冬、冬春气候变换大的月份为多。父辈职业为教师和知识分子家庭的比例较高。资料显示1901~1972年间,美国15所名牌大学造就了59%的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精英们毕业后一般会继续进入著名机构接受进修教育。在1901~1972年间,美国的7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55%在哈佛、哥伦比亚、伯克利、霍普金斯、普林斯顿5所院校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教育阶段和职业生涯初期,他们大都有师从大家的经历,并从老师身上学到重要的治学精神和工作方式。1972年以前,在美国进行其获奖研究的92位获奖人中,有一半以上(48人)曾在前辈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手下当过学生、博士后或低级合作者。
四、能力素质特征的影响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通常在早期就表现出超越一般科学家的工作能力。他们往往很早取得博士学位。研究表明,1972年以前,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取得博士学位的年龄平均为24.8岁,这比整体情况早了三年多。他们往往还是精力旺盛的科学论文的写作者,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取得了代表性的成果。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平均论文发表数约是13篇,而一般研究人员则平均为3~4篇。除了论文数量上的差异外,论文的质量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早期研究成果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不仅被同行引用的次数更多,而且经历多年以后仍然在被引用。这些早期的成就实际上是对其科学潜质的外在反映,文献中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个性特征的描述大体包含这样一些词汇:强烈的求知欲、精力高度集中、天资聪慧、具有科学精神、充满激情、精力旺盛、超凡的创造力、广泛的阅读等。一项针对我国优秀工程科技人才的研究显示,优秀工程师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特征应当包括如下一些内容:品德和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含“分析及解释数据的能力”、“运用现代工程设备、软件及工具的能力”等;终生学习的能力,包含“优异的外语能力”、“高水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宽广的知识面(人文/经济/管理/科学)”等;解决工程科技问题的能力,包含“能参与发挥个人作用的项目”“、制订试验方案、进行试验的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多学科团队中的协作能力,包含“领导能力”、“口头交流能力”“、书面交流能力”“、人际关系”等。研究发现,不同行业对于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要求有所不同,如航天领域对解决工程科技问题的能力要求高于其他行业,信息电子行业对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比较突出;医学对人际沟通和交流、外语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农林对“懂得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更加重视,等等。因此,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时,要根据不同行业的各自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选拔。此外,尽管工程科技人才与科学研究人才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对于“发现”和“发明创造”的不同追求使得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核心素质上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研究者提出,科学家的主要特质有:高度自控、独立自主、喜欢抽象思考、不喜欢与人交往、勇于探索等。这些素质在工程科技人才的关键素质中均没有直接的表达。特别是“不喜欢与人交往”一项,与工程师的素质要求有所矛盾,团队协作是优秀工程师的重要素质要求。
五、成长过程的一般特征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大致要经历方向选择和经验积累阶段、整合创新阶段。如果说,科学技术已经和经营管理并驾齐驱,成为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两个车轮,那么,科技人才作为连接两个车轮的轴心,其重要地位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如果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规模和巨大的力最直接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那么,科技人才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其数量和质量不仅关系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纷纷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各个方面认真地探索、积极地研究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科技人才学》(马桂秋著,浙江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就是一本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和我们党的人才思想,努力探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颇有灼见的新作。科技人才的智力、知识结构、基本技能、创造才能、素质结构、思想品德修养等因素外,还深人探讨了科技人才成长的外因一一科技人才的群休结构、组织管理、社会环境、教育、家庭影响等因素,并就科技人才的成才途径和成才公式提出了新见解。在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时,作者并不囿于一般的理论阐发,而是引用了大量历史和现实中科技人才成长的生动事例,并且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作了独到、精当的阐述和论证。
全社会应该营造出有利于创新和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支持系统,包括对教育导向的宏观指导,科研创新的资金投入,以及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观的舆论导向,当然还有必要建立以教育科研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制。和谐的群体小环境。家庭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空间环境,其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有着深厚的影响和渗透作用。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发创新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工作单位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领导作用、同事关系和团体氛围。创新型科技人才能否被合理使用,其能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新的学术观点和科研成果能否被及时承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的能力和水平。单位内部的人际关系好坏对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也有直接的影响,许多的科研成果与管理过程都是集体智慧和协作的结果。因此,新时代的我们需要科技人才的不断涌现,从小抓创新教育。
周梦雪 合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