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普信息化、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产业助力和科普人才建设等重大工程,大幅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始终都把科普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发生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时候,科普工作更是显得尤其重要。
近年来,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然而当前针对这类事件的应急科普供给能力却相对滞后,以致于在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初期,公众难以通过应急科普科学地进行认知,开展有效的防范和应对。特别是在网络和社交媒体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大量错误的、虚假的信息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如果抢先占据了网络舆论的主导,就会引发公众的不安和恐慌,导致与突发性公共事件伴生、衍生、次生的舆情问题频频暴发。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大多涉及前沿科学的内容,完全可以借助科技力量来化解,因此,妥善应对这类事件迫切需要应急科普的系统性介入和强有力支撑。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逐渐覆盖和渗透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9.4%。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让当下的科普工作诸如科普方式、科普载体、科普受众、科普需求等等都相应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时效性强等特点,能有效地为应急科普提供技术支撑,切实提升应急科普的传播效力。因此,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网络媒体来开展应急科普,以提升公众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进而提升政府应急防控水平,减少突发性公共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一、应急科普的含义及特征
应急科普是指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及时向公众普及和传授最具科学性、权威性、精准性、指导性、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普及活动,以帮助公众树立科学思想、提升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帮助政府提升处理公共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决策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突发性公共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以及对国家安定、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
应急科普具有科学性、时效性、权威性、精准性、指导性、实用性等特点,其核心要义落脚在“科普”二字上,通常来讲,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会暗含或者催生各种复杂的科学议题,这些科学议题是非专业人士无法正确解答的,因此,就需要专业的科学团队来进行答疑解惑。应急科普还分为事前科普和事后科普,事前科普即针对易发的、常发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开展的常规性预防科普;事后科普则是面向已经发生的突发性公共事件进行应急性科普,特别是在应急状态下,需要媒介作为载体向公众进行普及和传播,权威的、主流的媒体是传播应急科普的重要渠道。由于科普专家解答的内容往往比较晦涩、高深,不容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这就需要媒介机构来对这些科普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以公众更易理解、更好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
二、“互联网+”应急科普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应急科普就是运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讯、卫星等,向使用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的大众提供应急科普服务的新型科普方式。当前,“互联网+”应急科普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方面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互联网+”应急科普依托信息化、智能化的网络媒体平台大力开展应急科普服务,给公众普及了自我防护、传染病学理等医学知识,在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疫情初期、暴发期等关键时期,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
(一)科普资源储备不足,与科学家常态化沟通渠道不畅,科普实效性和精准性不够
虽然继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就开始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科普能力等方面的建设,而从各大媒体及网络平台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科普来看,当前的应急科普资源储备仍然不能公众满足日益日益增长的需求。应急科普资源储备不足、缺乏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导致科普内容供给和需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没能形成一个依靠大数据、云计算搭建起来的供需智能化互动机制,从而导致在突发事件暴发初期,不能第一时间有效响应。应急科普媒体与科学家的常态化沟通渠道也不畅通,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成应急科普内容为媒体所用,导致媒体虽然有宣传渠道,但缺乏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科普内容,导致应急科普的时效性和精准性大打折扣。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2020年2月2日,WHO在其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第13分报告中指出: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所产生的“信息流行病”,即疫情暴发期间产生了过多的信息(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导致公众在查找信息时往往陷入海量的信息中,难以及时有效地寻求到科学的、可靠的指导。
(二)规范化管理体制不健全,网络媒体发布的内容良莠不齐,容易引发诸多不良后果
应急科普自身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由于预判不足导致事前的日常科普不到位。而在突发事件暴发后,各种应急科普资源爆炸性的充斥于网络,其内容往往存在良莠不齐、重复笼统、建议混乱等问题。同样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疫情的暴发期是应急科普的重要窗口期,各种科普内容通过不同的媒介以不同的形式涌现在公众面前,然而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对网络媒体发布应急科普信息的审核把关不够,加上网络媒体本身具备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性,导致大量谣言和不实信息(诸如“双黄连可以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喝酒可以抗病毒”等)也迅速传播,引发公众的恐慌(诸如抢购双黄连口服液、抢购兽用双黄连、抢屯食盐等荒诞无稽的举动频现),接踵而来的系列次生灾害反而给疫情防控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
三、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应急科普效能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媒体应急科普资源储备,构建科普数据库
加强网络媒体应急科普资源储备,构建“互联网+”应急科普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工具收集整理互联网应急科普受众的不同特征、所关注的内容形式取向、浏览高峰时段、科普效果互动反馈等数据,通过对网络媒体的公开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互联网应急科普供需现状,为开展网络应急科普的监测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具体而言,可通过监测统计,获取当前公众最关注的科普主题、最喜欢和最容易接受的应急科普形式、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网络应急科普的活跃度、互联网媒体平台的应急科普影响力、媒体记者及其机构的应急科普服务能力等数据。再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持续监测分析各参与主体的动态变化,搭建起网络应急科普供需互动平台,有效地引导科普内容的生产和传播,确保科普内容的前瞻性、权威性、科学性、准确性、针对性,充分体现“互联网+”的智能化、人性化、精细化特性,为政府开展网络应急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撑。
(二)建立科学家与媒体间的有效沟通机制,提升“互联网+”应急科普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要实现“互联网+”应急科普,科学家是基本保障,网络媒体是重要渠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从科学家的角度来看,科学家的工作是从事科学研究,有很多科学家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配合媒体开展网络科普上;还有的科学家由于不熟悉网络发布的流程和规则,也会有一些不当操作,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应急科普中,某些科学工作者就由于其不当发声,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负面舆情。另一方面,从网络媒体角度来看,由于缺乏专业科学知识,熟悉科技报道的人才比较欠缺,对科学选题的研判、科学信息的编辑经验不足,在对科学家提供的素材进行二次加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片面追求网络发布效果,未能规范化地保持内容的准确性,导致信息偏差、失真,甚至是严重错误,进而造成公众的误读、误解、误判。这种现象也会严重影响科学家对网络媒体的信任程度,打击其参与网络科普的积极性。因此,加强双方的有效沟通与合作,首要条件在于网络媒体在进行再创作的时候不能走样,要保证科普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与科学家之间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同时,在自媒体时代,科学机构和科学家也可进一步强化科普自媒体的发声力度,通过自媒体在应急科普中,以更快捷的反应速度、更权威的科普内容发布出更多的优质科普信息。
(三)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红利,提升“互联网+”应急科普的趣味性、参与性和共享性
充分运用新兴数字化技术,丰富互联网科普呈现形式,可以把平面图文、3D动态图文、短视频、虚拟动漫、VR技术等形式,把空中科普课程、云端问诊、远程实时指导等方式灵活运用到网络科普中,利用科普文化节等活动,对这些网络科普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和宣传。还可通过科学趣味游戏来解释复杂艰涩的科学原理、自然现象等,从而拉近受众与科学的距离,以吸引更大的关注度,扩大科普的影响力,增强科普的效果。同时,还应积极发挥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公众与科普网站、公众与科学家、公众与公众间的交流互动,增强网络应急科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公众的关注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科普受众的满意度和科普意愿。积极加快公共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构建网络科普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减少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优化整合网络科普资源。强化各级各类数字科技馆的公共服务功能,为公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精准的网络科普信息服务。
(四)强化网络媒体应急科普内容审核规范,建立激励惩罚机制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开展的网络应急科普,是中国第一次以“移动媒体+自媒体”为主要交流空间进行的超大流量网络应急科普传播。政府官方和民间自发的应急科普知识产品层出不穷,海量的网络科普产品也显示出供给端强大的生产能力。但这其中,真正具有强影响力的优质科普内容并不多,同质化、“伪科学”的科普产品不在少数。不同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目前并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当前,数字媒体已经成为应急科普的主战场,这就亟需加强政府对科学机构、官方主流媒体、其他网络媒体以及自媒体的监管,建立强有力的、有示范引导作用的规范、激励和惩罚机制。一方面,可以尝试以知识付费等方式切实为优质内容生产者提供相应的激励,引导促进优质内容的产生,形成政府监管下的应急科普协同发声机制。另一方面,还应当设立适用于网络媒体平台的严格且规范的审核、惩罚机制,制订严格的审核机制,对网络科普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筛选过滤,阻断伪科学、同质化信息的传播,对制造、散播谣言的网络媒体用户,采取禁言、黑名单、失信用户乃至行政处罚等约束和惩戒措施,净化网络空间,切实提升网络应急科普宣传效果。
伍丹 合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