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让知识一直保持在前沿的状态,科普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知识的好处。做精“科普知识”、做实“科普活动”、做优“科普路径”、做强“科普中国”,加强创新科普的路径与工作方法,让科协事业为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智慧和力量。
一、发展科普,突破过往
(一)、科普促社会和谐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增强科普活动已然是当今社会进步的必然之路。在科学普及活动中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等等也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近年来我国的发展中,科普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科普也取得重大进展。在比例方面,各类科普人数呈上升趋势,科普人才队伍也逐渐壮大,公民较之前也更加具备科学文化素养,这些足以证明增强科普的重要性。科技的突飞猛进,对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越来大,新媒体环境下科普宣传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增加科普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
(二)、科普促国家发展
1、政治稳定
在新时代的今天,国家日益繁荣,我国已经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并朝着“十四五”规划稳步推进,但当今社会并不稳定,国际社会上一些国家仍处于水生火热中,中国仍遭受着他国的挑衅。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过硬的本领才能预防、抵御国际的大变局,才能保证国内的稳定,安抚民心。与此同时,政策上的精准实施,有利于政局的和平、政治的稳定,推动我国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从而促进科学普及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内容。可见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对于科普的重视。同时,贯彻落实《科普法》也毫无疑问地保障了政局和平和政治稳定。增强科普,宣传科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家政治稳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成了大国竞争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的高质量发展显然是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呈正相关。通过科普,可以把新的生产技术引进各行各业,开辟科技含量高的创新经济行业。因此,注重科学技术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广泛地提高科普意识也能使社会经济发展,增强科普,宣传科学知识,让人们更广泛的从科普中增强科学文化素质,使其运用科学技术投入生产力建设,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3、文化交流
科普宣传是保障文化正确交流的关键因素,同时,科普宣传的方式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近一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因此,开展科普,增强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将科学技术运用到文化领域,促进文化传播,从而更好的进行文化交流。运用科学知识拓宽文化交流的领域,可通过线上的视频、演示文稿等,乃至线下的科普讲座、交流会、报刊杂志等科普途径,使得文化交流更有效、更全面。当然,在科普过程中,也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科普方式,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交流。
4、外交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合作的根本在于国家利益。加强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巩固国家的国际地位。外交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国家的全面发展,首先,从外交的内容上,科普的开展是外交形式的一种创新。外交不再是单一的政治交流,而是科技间的对话。其次,从外交的方式上,只有加强专业科普团队的建设,才能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总的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本身的发展的同时也给对方带来了一定的好处。而科普团队的建设,少不了建立科技馆科普人员的培训学习、交流机制。同时,积极吸纳培养产业科普志愿者,形成管理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团队化工作机制。当然,科普的增强,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宣传,能够拓展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研究思路,从而推动国家的创新与发展,在外交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促进外交的进步。
(三)、科普促自身发展
科普能促进人们自身综合发展与交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离不开科学技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更离不开人们所具有的科学素养,进行科普。这就需要对科学文化、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才能够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增强人们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科普,全方面的面向人民大众,使得人民大众拥有了共同的奋斗方向,使得人们拥有了共同的话题,朝着同一个目标去发展,去创造,当然,需要在发展创造的过程中听取他人的有效意见。
在活动中对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精神的认识,使得人们自身发展朝着更有利的方向迈进;并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研究本领,满足了自身的精神需求,从而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研究,更能发现自身的缺点,从而进行一个针对性的、方向性的纠正,最后使得自己在研究中发展了自身能力,促进了自身的综合发展。
二、发现漏洞,立足现在
科普活动开展具有一定缓慢性是由于科技发展市场的不稳定性、科技发展研究的片面性,并且科技研究未能引起国民的重视,科学普及具有阶级性。
从经济上看,科普的开展是需要一定的经费基础来支撑,现目前我国的科研经费大都是以课题形式发放,且资金的发放申请步骤繁杂,过程缓慢,使得科研经费不足。没有了足够专项科普资金的支持,就会使其发展缓慢、滞后甚至夭折。从科普人员自身来看,有的较为权威的专家学者由于身份的特殊,受着社会的“注视”。不得不在追名逐利的社会里不断提高自身在相应领域的头衔,从而带有功利性的致力于自身科研工作,没有精力去完成科研的突破创新,在时间、精力上存在矛盾一面。
(一)、科普成分失衡性
从科普中宣讲的内容,可以发现某些科普文章是无效的,仅仅只是浮于理论上,是经不起事实推敲的伪科普。一方面,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传播迅速的快时代,这类的伪科普很容易给阅读或聆听这类科普知识的人,传递某些错误的信息,只能“治标不治本”,有的谣言甚至会造成民众心理恐慌。另一方面,具有权威的科普网站更新速度慢,覆盖范围小,收到的群众关注度少。现有的大多数科普知识未能真正涉及到人们的日常所需,科普占比的失衡也是影响关注度的一大原因。
(二)、科普机构封闭化、利益化
从收益上来看,科普机构是致力于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 。其方式方法也是多样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现场实践 ,举办各种海报展板。由此观之,科普所涉及的传播成本太高,与此同时,存在部分科普机构由企业创办,而企业最终是以盈利为目的,更多的是考虑宣传自己,以实现自身利益。由于科普资源分配上的不合理,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不足以吸引、带动各领域企业参与科普公益,投身科学研究。社会力量发展市场的后备力量不足,自发性薄弱,市场活力差。
(三)、科普自身发展不权威
从影响力上看 ,由于社科工作力度不够组织较为松散,大多数理论研究追求综合定性分析,抽象研究以及个人研究, 缺乏对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关键方面的全面,研究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效应,因此,加强机构组织机构合作,探究集中多方智慧,宣传科普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关注特色学科,明确科普定位。
(四)、科普未真正引起国民重视
1、从宣传上方面
部分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对科普工作的重视不够,科技工作者对成果宣传推广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大众对科普的认知度不高。
2、从大众方面
大众本身是希望科普知识活动能带来一定的实际效应,学习后能对自身能发展起到良好的积极效应,但是部分伪科普的知识存在对大众造成的伤害,使得社会形成一种排斥效应,大众逐渐降低对科普相关活动的兴趣。现目前,科普活动整体占比少且偏年轻化,这样是难以真正改变的老一辈人根深蒂固的伪科学知识。
三、发展路径,共划未来
(一)、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线上线下作为科普的重要渠道,能够非常有效地增强科普的实效性,一般来说线上传播速度快、完全不会受到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约束,而线下传播,虽然速度较慢,但更能够帮助人们接受,保证其传播落到实处。
1、个人方面
在线上,民众应当加强对于科普内容的辨别程度,吸收理解正确,积极向上的科普知识举报危害国家民族尊严的科普,而在线下民众应当积极的参与政府、社会举办各类科普,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2、企业方面
企业在网上进行科普时,应当注意科普内容是否正确,是否有危害国家民族尊严的不良内容。杜绝类似“回形针”这样的科普组织出现,提高内容的科学性,积极切实的履行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
3、国家方面
研发具有权威性的科普APP,加大对各项科普工作的财政支持,大力打击及取缔非法的科普组织活动,积极动员全党全社会深入基层开展科普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从而提高科普的有效性。加大政府部门与相关企业的良性合作,帮助提供相应的有效推广渠道,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二)、大数据分析,从兴趣点入手
科普也应当从人们的兴趣点入手,根据大数据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的方式来进行知识分享。相关科研机构开拓创新,打造文化品牌,其科技馆也可以增加科普成为动态展览,提高受众知名度与受众面。 在不同年龄阶段根据不同兴趣点去个性化定制服务,及时调整用户的知识搜集范围,化枯燥为兴趣。吸引同一城市中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相同经历的网友共同参与,提高网民对于科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从而完成线下活动的组织,为科普的组织提供新的途径。
(三)、科普融入生活
科普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生活,脱离了失常生活的科普,其发展就没有了意义。创建科普示范社区能帮助特色社区的建设,把科普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打造服务性科学知识普及,从功利性到服务性转变,打破阶层阻碍,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受到公平的知识待遇,让接触到各个领域的高新科学知识成为可能。
提高科普知识来源的可靠性。正因为大众媒体在网络科普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因素。所以传统科普媒体成功发展壮大可以归功于它拥有大量的媒体资源,在内容上更加迎合市场的口味。
(四)、加强科技研究人才的培养
提高科普质量,增强科普的实效性,首当其冲的便是全面增强科技研究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更是科技发展的动力,而科普又是对培养科技人才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科技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在人生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帮助青少年更快吸收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同时还能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为人生道路增加可能性。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具有深远影响,帮助建设各方面高素质人才。
同时,还应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的科技人才培养能力;通过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推进,增加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的构筑;根据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加强管理型科技人才的开发;通过科技体制和人事制度的全面改革,提高年轻人的创新活力,帮助年轻的科技嫩芽茁壮成长。
综上所述,增强全社会的科普意识,不仅能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还能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到国家企业,小到社区个人,科普无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促进国家发展、社会和谐。实践中, 广泛地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对加速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做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更是一个历时常新的问题。合理调动全社会各个资源来拓宽科普活动实效路径,任重而道远。
陈元 合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