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杂交水稻,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们都会首先想到袁隆平,而在重庆、在永川提到优质杂交水稻,人们除了想到袁隆平,还会想到李经勇。
李经勇就如《山海情》中的凌一农教授,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立志种业事业,保障粮食安全,一心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他扎根永川30多年,足迹遍布永川各个乡镇的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水稻种植问题,同时在永川大地上培育出了重庆高温伏旱区首个品质达国颁二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渝香203,还研发出了几十个优良水稻品种和轻简高效技术,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荣获了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华神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1项。在2021年11月,他还入选了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在永川大地取得硕果累累
谈到与永川结缘,出生于长寿的李经勇说这要从1989年说起。那年,他从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毕业,进入到位于永川南大街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原重庆市作物研究所)工作。这一待就是30多年。
30多年来,李经勇先后主持、主研“水稻再生力品种资源(材料)的引进与利用”“再生稻栽培技术规范”“再生稻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香型优质杂交稻渝香203节本高效栽培示范”等各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40多项,通过国家、重庆等审定的渝香203、渝优7109等优良品种33个,获国家授权专利6项。
提及成绩,李经勇最骄傲的便是渝香203的育成。“重庆最好吃的渝香203就是我育成的。”李经勇说。当时重庆没有一个水稻品种品质达国颁二级优质米,杂交水稻渝香203的育成,结束了重庆没有高品质优质品种的历史。该品种还在四川、贵州、江西、陕西等省市进行示范推广,目前国内种植面积已达1137万亩,新增产优质稻谷近3亿公斤。
而这些成果的取得,李经勇说都离不开永川,很多科研项目都是在永川大地上进行的。永川是渝西产粮大区、也是重庆高温伏旱气候的典型生态区域,非常适宜做科研,永川区各级政府部门对水稻科研非常重视和支持,多年来不仅充分支持工作,做好试验基地和配套设施建设,率先试验种植他们所研发的新产品,而且还对他和团队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让他们可以安心搞科研。
对永川农业奉献无悔青春
“这么多年来,多亏李所长的帮忙,帮我解决了种稻的很多问题,不仅提升了产量,还节约了很多人力。”重庆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周元贵谈到李经勇,满怀感激之情。
在李经勇刚到永川时,一直爱好农业的周元贵便与他相识了,至今已有30多年。而让周元贵印象最深刻的是2016年的一次经历。那年周元贵租种的600多亩农田进行宜机化改造,一直到5月份才改造完成,而这时已经错过了稻谷的育秧、插秧时间,本以为当年会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李经勇的“求救”电话。挂完电话,李经勇立即驱车赶到周元贵的农田里,查看稻田整治和土壤属性等条件,向周元贵推荐了团队新研发出来的渝粳5029等早熟水稻品种,而且教他采用直播技术,不用育秧、插秧,既节省时间,还能节约人力成本。基于对李经勇的信任,周元贵毫不犹豫地种下渝粳5029、雪花一号等早熟水稻品种,结果喜获丰收,挽回了几万元的损失。
在永川,像周元贵这样的种粮大户还有很多,而且都与李经勇相识很多年,一有问题就会向李经勇请教。而李经勇却说,他非常喜欢与他们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搞农业科研就是要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前进,只待在实验室里是不行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30多年来,李经勇足迹遍布了永川每个乡镇的田间地头,只要农户有需要,他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为了培养更多本土的农业人才,李经勇还经常到永川农广校和各个乡镇开展培训活动,传授水稻轻简高效种植技术和优质水稻新品种知识,并通过永川区人社局吉安镇石松村专家工作站等平台,打造了一支越来越庞大的农业人才队伍。
李经勇非但对永川农业付出青春和汗水感到无悔,而且非常感谢永川农户和政府对他的信任与支持,正是有了永川对人才的重视和优厚的扶持政策,才让他留在永川30多年。作为一名永川人才政策的受益者来说,李经勇对未来充满信心,如今他的团队已有4名研究员、7名高级专家、6名硕士博士像他一样扎根永川沃土开展科技创新。越来越多的人才汇聚永川,留在永川,永川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更好,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周舟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