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智库报告>

助力城市经济腾飞 “科创中国”试点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6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科创中国”是中国科协以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为目标而打造的全新品牌,总体定位是建设一个技术服务和交易平台,构建一个资源循环机制,培育一个融通生态系统,举起一面团结旗帜。具体宗旨在汇聚创新资源,构建资源整合、供需对接的技术服务和交易平台,把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接合起来,把科学家与企业家结合起来,汇聚海内外创新资源和中小企业技术需求,促进优势技术项目转移和成果转化,把最新成果应用服务于企业一线,把科技延伸到国家和人民最急需的地方,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砥砺奋斗、创新建功。

“科创中国”统筹考虑地方发展所需、科协资源所有,兼顾当前和长远,在全国遴选确定了22个首批试点,形成一批科技经济融合的“样板间”,积极探索并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机制。现对其中突出案例进行分析。

1、“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总体来说体现了以下特点: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从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来看,就是来源于实践中创新,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开创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体现国家战略。做到了东中西部兼顾,涵盖了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重点分布在长江经济流域和黄河流域,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要战略区域。

(3)、创新需求旺盛。多数需求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新材料、能源化工、乡村振兴等“六新”和重点领域和行业,产业发展思路清晰,产业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具备产业再造和产业链提升空间。

(4)、地方政府重视。省(区、市)领导明确批示,有合作意愿,市级政府均提出相应的配套政策,产业主管部门强力推动,与中国科协有良好合作,积极性高且工作能力强。

(5)很好地贯彻了科教兴国战略,落实了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普知识教育,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将科技创新和经济紧密相连,为以后科创中国战略的落实提供了新方式和新经验。

(6)、实现交流多元化发展,加强国内外多方面、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海外人才、技术、政策、资本等要素的作用,跨界联合,平台聚合,实现开放共享,促进形成产学共赢、利益共享的持续机制,推动国内外研发中心共同取得重大突破。

(7)、逐步试点,示范效应。根据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专项产业园区、省部级园区以及海智/离岸基地等6个类别作了区分,突出学会与地方结合,机制与建设结合,企业需求与技术供给结合,形成不同服务示范组合,分类探索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和带动性的合作模式。

(8)、坚持利用地理优势,不同地区根据具体位置和条件打造适合本地的科创方案,不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海滨城市注重海洋资源的利用,注重生物化学材料产业的行情发展。

2、“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成效及变化:

(1)、 “科创中国”品牌建设推进、逐步落实,试点城市发力快。

深圳依托中国科协“科创中国”行动计划,发挥科技社团作用,深圳打造成为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城市,已经具备政策条件、硬件条件、网络条件、组织条件。在打造国际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方面,在拟筹建的深圳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的基础上,已开始建设由科技社团支撑和运营的科技项目对接和转化中心。

青岛依托“科创中国”建设,总规模500亿元的青岛市科创母基金已成功投出首个项目,创业黑马、春光里、赛创未来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顺利落地并运行。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利用“科创中国”科技经济融通平台开展供需对接取得巨大进展,与全国学会及各类创新主体联合建立产业技术联合体、产学研联合体等30家以上,建设全国学会服务站30家以上、海外创新驿站10家以上、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工作站30家以上等等。

天津积极引育新动能,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打造有灵魂的主题园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引领产业,加快培育高成长型产业,着力发展国家级创新平台,实施了科技志愿服务、新型组织创设、创新主体培育、双创载体升级、产业提升发展五大专项行动,着力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科技经济融合的“样板间”,逐渐凸显“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的实力。

(2)、借力各级科协、全国学会和科创中国平台资源,进一步完善“科创中国”服务网络、建立产学研融通组织、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科技服务、让科学家找到了企业家,让企业家找到了科学家,完善人才服务培训机制、打造了数字化技术服务和交易平台,构建起了试点城市网络,逐步培育融通的创新生态,推动科技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3、建议与措施

(1)、深化科技供给改革,建设湾区科技创新引擎。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示范区”,在基础科研、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人才支撑、创新金融、科教产教融合、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试验,提升、畅通科技创新全链条,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2)、探索中国版全球创新引领型城市的基础研究模式。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着力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牵引应用研究投入比重同步提升,实施分类分级策略,提升基础研究投入的精准性、高效性、持续性。

(3)、支持企业参与基础科学研究,进入科技“无人区”。探索政企共同支持企业参与基础科学研究的模式、方法、路径。探索采用“联合冠名、共同使用、财税激励”等模式,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基础研究机构,牵头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承担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任务。

(4)、开展中央地方联合的核心技术攻坚行动。联合国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突破计划,围绕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等尖端领域,建设一批体现国家战略需要的重大创新载体,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提升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夯实产业安全基础,解决“卡脖子”问题。

(5)、深入推进“教、科、产”融合协同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对产业创新需求的敏感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协同能力,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的均衡发展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6)、建设新兴科技产业综合发展社会实验室。制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相关标准规则,建立风险可防可控的管理机制,搭建现实应用模拟场景,建立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推动试验发展及推广应用,积极发展智能经济、健康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7)、建设国家开放创新的战略支点,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范式,主动参与国际经济、产业竞争与合作,积极对接国际高端人才、先进技术、资本和研发资源,打造全球城市网络重要节点。

(8)、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协调好资源禀赋和国土空间布局的关系,统筹好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兼顾好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关系,各地应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

吴荣华 合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