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智库报告>

聚焦科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1-12-10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在知识快速更新、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精神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其培养日趋成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教育工程。小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力量,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使小学生能够从小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关乎我国科学事业的未来,更关系着国家的长远发展。作为承担小学生科学精神系统培养重任的科学课程,是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为系统的科学知识,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技能与能力,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科学情感与价值观念,进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课程育人:小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之中,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求知欲以及探索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小树立起尊重科学的实际精神态度,形成一个完善的科学知识学习体系。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科学课程时,学生需要去关注蚕的生长变化,而教师则需要让学生首先去自己饲养蚕,然后根据观察去搜集蚕在不同阶段时的实际形态特征,如果学生并没有自己去养殖并且观察,而是单纯的通过教材内容的讲解来学习,那么就会导致学生无法根本的去理解蚕的生长活动,导致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之中缺乏验证性。

(二)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精神中的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还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时,科学教师可以首先将班内的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一组去阐述水的观点,一组去阐述游的观点,然后去分别描述这两种物体的特性,通过这种方式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通过一些活动开展和问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具有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课上可以故意去犯一些错误,让学生去指出,这样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批判进取精神,提升学习兴趣。

(三)树立小学生正确的科学信仰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仍旧存在着伪科学的现象,并且传统的一些错误思想对于人们的影响也还并没有消失。小学生是我们祖国发展的未来,而小学阶段则是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身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师需要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通过对于小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运用科学的目光去看待生活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在日常生活之中遇到一些问题时,也能及时作出科学的判断,坚信自身的科学信仰。

二、课程之外:小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多重困难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1.学术造假行为屡禁不止

当前我国还存在着一些行为不端的学术造假行为,比如近两年影响巨大的翟天临博士论文造假事件,这一类事件导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被违背,从而在我国的社会之中形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种不良影响体现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表现为许多学生在日常写作及学习过程中缺乏动脑的探究精神,习惯性采取抄袭或运用互联网搜索答案,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行为被淡忘。

2.挥之不去的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当前我国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全面的发展,但是当前小学教学工作中,学校大多只会在意语数英这些常规的知识课程教学,而对于科学课的教学工作经常不够重视。这样的现状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过于片面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导致学生经常在学习科学知识内容的时候只去关注知识的结构,但是对实际的科学精神却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二)学校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1.尚未对科学精神形成完备的评价体系

针对于科学精神的弘扬与培养来说,学校没有形成一个相应的激励制度。现阶段有许多小学都开始举办一些科技活动,比如,科技周而在活动之中,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围绕着活动的实际主题去进行探索,但是却没有重视起对小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力度,或者就是教师自身就较为缺乏科学精神,在科技周活动开展中,只是让学生去完成相关的模型制作并且进行展览,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对于学生在活动之中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毫不在意这种只关注结果,却不重视过程的整体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十分不利。

2.缺乏专业的科学课程教师

当前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之中,具备专业教学经验的教师数量较少,很多小学都是由数学教师去兼职传输给学生科学知识。但是由于教师自身对于科学相关知识的实际内涵了解不够透彻,所以课上只能采取使用教材给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就会养成被动学习的错误习惯,缺乏对于科学的创新与批判精神。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科学课程中,教师经常会直接把植物的实际特征和特性告诉学生让学生去记忆,但是却没有给学生去自主观察与发现的时间与空间。

3.缺乏科学课程实验资源

当前我国还有一些小学在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缺乏实验资源,导致教师在科学知识的传输过程中很难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不得已选择让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知识。尤其是一些较为落后地区的小学,由于校内缺乏必要的科学实验室以及实验设备,教师即使想要开展实验也没有实验条件,导致小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中,探索过程无法有效实现,科学课程流于形式,科学精神培养效果难以提升。

(三)家庭难以提供科学精神孕育的土壤

1.普遍存在的“重分数轻能力”观念

针对于教师来说,小学生与家长日常相处的时间会更长,所以家长对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有许多的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工作之中,并不重视对于孩子科学精神的培养,而是更加关注于孩子主科课程的学习成绩。还有一些家长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但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毫不在意,经常会忽视孩子的科学精神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2.社会压力繁重,让家长无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压力较大,而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中,也经常没有时间去负责孩子的学习工作,并且家长在辅导孩子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耐心不足的情况,导致其自身没有起到父母的作用,去引导孩子发现科学现象,感受科学乐趣,从而对于孩子的科学精神养成十分不利。

三、回归课程:小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多使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形成批判精神

在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过程中,批判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只有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和批判思维,才能更好的在遇到问题时独立判断问题并自主解决,能够从更加多角度的方向辩证的去看待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小学生的年龄很小,所以一般都很听老师的话,认为老师说的就是对的,缺乏自身的主观判断,并且当大部分学生都保持着统一的意见时,小学生就会产生从众心理认为大家说的是对的,而这些都是学生缺乏批判精神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多设置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例如:在学习“气候与季节”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对于我们家乡的气候了解吗?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咱们现在正处在哪个季节呢?”,学生抢答:“冬季”。教师:“上周末的时候老师去公园游玩,看到了枫树,还看到了爬行的小乌龟,真是太快乐了。”接下来学生陷入了沉默,这时教师可以在反问学生:“同学们觉得老师刚刚说的有问题吗?”这时就会有学生默默的举起手,而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学生:“老师现在是冬天,冬天的时候没有枫树,树叶都已经落了,而且也看不到爬行的小乌龟,因为,冬天的时候它冬眠了”。这时教师就要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能够受到鼓舞。经过第一位学生大胆回答问题之后,学生们就会变得十分积极,然后去思考老师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理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做一个有主见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质疑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实施任务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是需要学生进行研究的科目,因为当前我们已知的所有科学原理都是经过无数的科学家们共同去探究,发现研究而得来的。在小学的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多多给学生举办一些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科学实验过程中,并且在实验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自主去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等等教学模式,开展科学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精神。例如:在学习“热的传递”这一课程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固体的热传递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通过在固体的一边加热和固体的中间加热,让学生感受热传递的实际情况。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意见肯定会有不同,为了验证谁的意见是对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为了方便可以直接使用蜡烛作为加热的材料,然后选取一个金属物作为受热的固体材料,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且记录实验结果的方式去研究。通过研究学生就可以得出实验结果,就是如果从一边加热,那么热量就会从加热的这边逐渐的传播到另一边。而如果在中间的地方加热,那么热量就会往两边扩散传递。通过这个实验的过程,学生能够明白想要验证自己的想法,就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就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这些也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

(三)树立积极榜样,坚定学生科学理想

热爱科学的精神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是科学精神的最高价值追求,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之中也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能够从小了解科学知识并且热爱科学知识,愿意为科学知识去付出实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相关知识技能,还要通过情感层面的教育,让学生能够逐步形成一个热爱科学的意识,并且愿意为了科学研究而不断奉献。科学的进步促进了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而科学的发展则需要无数的科学家不断的艰苦奉献。从古到今,我国已经有无数的科学家为了科研工作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并且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弘扬与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科学家的案例,让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工作,并且能够对科学家产生崇拜之情。例如:在学习“我们都是科学家”的教学内容时,为了更好的帮助小学生提高热爱科学的意识,建立起良好的榜样,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工作,并且能够得知我们现在已知的科研成果背后是多少人努力的付出与奉献,从而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实际价值,意义形成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国内外有许许多多的伟大科学家都取得了卓越的科学成就,那么有哪位同学了解科学家的故事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去查询搜索相关科学家的故事。这时,有的学生看到了达尔文的故事,而有的学生看到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还有的学生通过查找得知了我国的科学家屠呦呦团队发现了青蒿素,并且获取了诺贝尔奖,成为了第一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在学生查找完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给大家分享自己查找到的科学家的故事,在过程中学生们纷纷感受到了科学家对科学事业发展的付出与追求,并且被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所打动,从而形成了热爱科学愿意为科学发展作出贡献的意识。

科学课程是小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在小学生种弘扬和培养科学精神是科学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更能够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因此,教师在科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之中,需要以课程的实际目标为根本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形式,使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能够自主去探究科学知识,形成质疑与批判意识,进而成为一个会思考、有主见、求真知的人。

尹胜昔 合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