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智库报告>

科技馆如何基于展品研发馆校结合课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11-26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摘要:科技馆展品本质是体验科学家获得 “直接经验”的“实践”过程。本文以馆校结合提出的背景,分析了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的馆校结合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以重庆科技馆为例,具体展示馆校结合课程是如何依托展品开展以及馆校结合的深度合作模式。最后论述了馆校结合开展后为学校、学生、科技馆带来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馆校结合 展品 教育理念 社会效益

一、馆校结合提出的背景

科技馆展品大多数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装置或进行科学考察的对象为原型。观众操作体验展品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体验科学家获得 “直接经验”的“实践”过程,即是观众提出问题、利用展品进行不断尝试、分析数据和进行解释并逐步得出结论的过程,期间也可进行分享和交流。[1]中国科技馆王恒研究员等人曾对科技馆展品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认为“科技实践、探究式学习、直接经验是科技馆展品应具备的三大要素”。[2]

随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以及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国家有关部委和各地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学生走进科技馆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与科技馆之间的合作。馆校结合开展校外科学教育活动,既充分利用科技馆资源,又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科技好奇心,提高科学素养,是学校教育和科技馆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时代要求。[3]

二、如何依托展品开展馆校结合课程

(一)利用先进教育理念的科技馆展品资源开展馆校结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2001年,我国公布的首个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2011年的《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和2017年的《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延续了上述理念。2013年,美国公布《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提出了支撑科学教育的3个纬度-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并形成了“基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教育理念。我们还看到,跨学习概念实际上包括适用于各个学科甚至社会生活、个人发展的科学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即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并且是通过实践过程所获得的(也是直接经验)。将上述科学教育理念与科技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和特征相对照会发现:

科技博物馆展览资源本身即具有跨学科内容;科技博物馆展览主题本身即是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的体现;科技博物馆“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多样化的学习”的教育特征与“基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教育理念高度吻合。由此可见,科技博物馆不仅可践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具备了支撑科学教育3个纬度的资源条件,这恰恰是大多数学校缺乏或难以实现的,是馆校结合项目应具有的特征。【4】这就说明馆校结合依托展品开展,可以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

(二)馆校结合课程依托展品资源——以重庆科技馆的馆校结合主题参观课程《数学乌托邦》为例

馆校结合开展的前提是研发与学校教育互补的课程,而课程的研发,包括展品的选择,展品知识点的择取,教学理论的选择,环节的设计和过渡,都需要精心设计,尽量与学校保持合而不同。例如重庆科技馆的馆校结合主题参观课程《数学乌托邦》,为充分发挥重庆科技馆展品特色,这门课选取了科技馆基础科学展厅特色展品“最速降线”、“方轮车”、“直纹面”等为教具开发,结合教材介绍线、面等知识。课程分为数学中的摆线、悬链线、趣味数学游戏等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展品现象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条件、探究实验结论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摆线和悬链线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形成条件和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数学最佳方案设计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三、馆校结合的深度合作模式

目前馆校结合在全国科技馆行业都在渐渐推行,已经成了一种行业内的发展趋势。就目前出现的馆校结合开展情况来看,重庆科技馆作为第一个提出并实行馆校结合,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推进馆校结合的深度发展。

(一)学校为馆校结合的深度发展提供助力

针对馆校结合,学校作为教育职业人,有必要为馆校结合的目前开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专业的意见,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科技馆人员的能力和业务水平,还能更好为今后馆校结合课程做好铺垫;学校还可以开辟绿色通道,让科技馆人员进名校听名师讲课,并进行教育技能,课堂节奏把控、学生心理掌握,以及课堂氛围调动等教育人技能的交流与分享。

(二)科技馆实行“请进来”的模式,助推馆校结合的深度发展

科技馆为学校名师进科技馆开辟专用通道,将学校老师请进科技馆。实行展厅展品完全对学校开放并配套专人对学校教师进行展品培训,欢迎学校老师利用科技馆展品作为教具进行现场教学;科技馆人员还可主动与学校老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因为展品现象明显、互动性好,开发校本课程,可以更将趣味性、知识性,互动性融入课程,便于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四、结论

馆校结合是新形势下科技馆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科技馆要发挥自身的价值,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公民终身教育的场所,就必须不断拓展馆校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使之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最终在国内科技馆可以全力推广与实行。

参考文献:

【1】张彩霞、 STEM 教育核心理念与科技馆教育活动的结合和启示[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1)31-38

【2】中国科技馆展览教育中心课题组.科技馆体系下科技馆教育活动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R].中国科技馆课题, 2015.

【3】陈晓君、馆校合作进行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示[J] 科技·探索·争鸣, 398

【4】朱幼文、“馆校结合”项目的需求与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教育2018,(3):6-7

肖霞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