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深入了解我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实际情况,北碚区科学技术协会按照《北碚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课题调研内容及任务分解实施方案》要求,通过走访座谈、梳理资料等形式,对区科协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北碚区科协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科协的关心指导下,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真实需要,积极开展农村科普活动和技术志愿服务,依托“村会合作”“科技小院”等项目推动产业项目实施和农技协转型升级,建有北碚区农村科普大学1个,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以下简称农技联)1个,农技协17个,注册会员约2500余人。持续开展“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资助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的农村科普项目,近年来,区内农技协被评为国家级示范3次、市级示范5次。
二、成效及亮点
(一)科技助力提升精准扶贫成效
按照市科协统一部署要求,北碚区科协以科技助力为抓手,扎实开展产业扶贫。区科协扶贫团队累计行进8000余公里,先后到巫山、万州、城口等地了解农户需求,评估论证产业项目,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土质结构、气候特点、市场销售等因素,指导产业发展;帮扶指导1220户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向农户送去花椒、腊梅、花木苗11万株,带动农户种植500余亩,其中有部分已初见成效。
(二)农村科普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以《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为指导,聚焦当前农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问题,先后邀请西南大学、区农技协、江津花椒协会等单位的农业专家,开展花木种植、养蜂技术与市场营销、花椒种植、田间西瓜与南瓜种植、果树管理等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农村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同时,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重庆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我为群众办实事”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等,相关活动被中国科协报道2次,并在重庆市基层科普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交流。
(三)志愿服务发挥科技人才作用
一方面,常态化开展农村科技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区农技联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贫困户帮扶、科技咨询等系列活动。区农技联2019年获评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团队,区农技联秘书长辛大元获评中国农技协2020年“十佳最美乡土科技人才”称号。另一方面,组建心理健康服务队深入村镇开展“北碚区科协心理健康扶贫与调研”工作,对辖区内5个镇的贫困群众实施集体授课和团体心理辅导,将开展情况形成工作报告上报市科协、区委、区政府并得到领导批示。
(四)项目建设打造乡村振兴亮点
持续推进基层科普行动计划,2018年以来北碚区共有7个项目被纳入市级计划,建成国家级农村科普基地1个、市级农村科普基地2个、区级农村科普基地7个。位于三圣镇德圣村的北碚蜜桃科技小院被评为重庆市首批科技小院试点,西南大学科研人员常驻小院为当地农民、企业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服务。静观镇素心村先后与市老科协、市花卉盆景协会开展“村会合作”项目,建成静观素心蜡梅主题精品园,实现腊梅苗木、盆景、花卉和深加工产品的一体化开发,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科技人才匮乏
人才是支撑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一方面我区基层农技队伍严重老化,农村技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我区农村劳动力以传统农民为主,文化程度较低,不善于接受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两方面叠加,影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北碚区涉农产业虽已有“素心蜡梅”“静观小米”等品牌,但总体数量少,辐射周边能力仍然不足。区内多数地区仍以分散的小户种养为主,没有统筹规划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窄,多数村集体原始积累底子薄,来源渠道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
(三)服务手段有待创新
区科协每年开展多次农村科技志愿服务,培训形式以课堂讲授和实操演示为主,但此类传统培训方式限制了培训规模,参与人数与培训效果呈负相关。且培训地点大多比较偏远,志愿服务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较大,农民的真实困惑不能及时反馈,专家教授不能及时答疑,影响了农村志愿服务效果。
四、学习各地的做法经验
(一)浙江省安吉县余村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余村坚定践行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环境的传统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二)江西省井冈山市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特别是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井冈山,依托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2017年,革命老区井冈山在全国率先宣告脱贫“摘帽”。尤其是当地的实景演出《井冈山》,仅门票收入累计达一个亿,使当地农民年增收达500余万元。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文化里一种深厚的积淀,能极大激发出基层群众的奋斗情感和奋斗精神,能够汇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共识、行动自觉和动力源泉。
(三)重庆市巴南区丰盛镇
丰盛镇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东北部,曾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卫生镇”。近年来,该镇以“古镇旅游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成功从单一开发建设转变成为古镇游与乡村游结合的双引擎旅游目的地,年接待游客量达百万人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幅均达10%以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五、对策建议
(一)培育农村科技人才
一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加快构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二是加大职业教育涉农专业扶持力度,加强农业方向产教融合,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三是积极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推动科技人员下乡,农村大学生回乡、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化人才保障。
(二)推进产业集群建设
一是大力发展优质特色产业,立足自身优势,依托现有特色农产品,集中火力打响区域品牌,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产业振兴领头雁。二是做优产销对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接网上销售平台,拓展电商服务水平。三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互惠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扩大产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增加农民就业收入渠道。
(三)创新农村科普方式
一是加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投入,重点产业地区村镇配备信息化教学仪器设备,开展农民信息化设备使用培训。二是充分利用新兴科技手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开展涉农技能培训。三是支持鼓励专家教授通过互联网将相关培训资源提供给农民,为其自主学习提供参考。
陈镇 北碚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