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重庆市科技特派员、永川区第五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姜玉松
“你看到过姜苗开花吗?我们这里培育的近200株正在开花。”10月25日,重庆市科技特派员、永川区第五届优秀科技工作者之一的姜玉松博士兴奋地告诉大家,目前还不知晓能否结出种子,如果能够结出种子,就可以通过姜种子杂交而实现姜品质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让姜的家族更加繁荣兴旺。
这是姜玉松从事生物学研究多年来,希望科技强农、机械化助农的生动写照。
爱上生物科技
姜玉松现为重庆文理学院园林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共党员,教务处副处长,兼职重庆农学会理事和永川科技专家大院专家。
姜玉松是山东潍坊人,从小生活在农村。作为农村孩子,他看着父母种植收入不高的玉米、小麦、土豆等农作物,也常听父亲说:“要是今年种上5亩姜,家里日子就宽松了。”但父亲没技术,一直没敢种植。看着别的农户种植生姜,亩产高,收益好,有时每亩收入竟高达5万元,姜玉松很心动。姜玉松说,上世纪90年代,生姜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
填高考志愿时,他一门心思想学生物,志愿全填了生物相关专业。2008年大学毕业后,他考到了四川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之后硕博连读。2013年博士毕业,他着手生姜研究。
“当时永川区五间镇有一大片生姜,六七月时长势良好,8月却几乎找不到生姜的影子了,全部倒苗死掉了。”姜玉松说,苗子倒下意味着钱打水漂了,他看着心疼。
有农民说是雨水太多,姜“上水”了才导致倒苗死掉。但姜玉松研究发现,病因来自地里的一种细菌,水为媒介加快了病菌传播感染。他设计了系列研究方法控制姜瘟病。研究中,他还发现,绿色地膜,苗壮;红色地膜,姜辣味更浓,可以根据其用途是作菜品还是作调味品,自由搭配使用有色薄膜。他们在实验室试验成功后再推广到田间地头。
成为“姜家人”
姜玉松和其团队收集了国内外生姜种质资源148份,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生姜种质资源圃,围绕高温高湿寡照气候特征,育选了一批适宜重庆地区栽培的生姜种质材料,利用多倍体育种技术育成了“两高一优”生姜新品种——渝姜3号。新种质产量高、抗性高、品质优,适宜这方气候特征,已逐渐成为秦巴山区和三峡库区、武陵山区及渝西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高效产业。
他长期在永川、黔江、丰都等地进行科研创新与技术培训推广,联合地方政府部门和农业龙头企业创建了多个“农民田间学校”,系统、全面地传授了生姜省力轻简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用新技术,改变了当地生姜种植原始劳力的栽培方式和靠天吃饭的管理模式。正是这种“心中口中系姜农、实实在在为姜农”的工作作风,让他成为了姜农口中心中的“姜家人”。
用“姜”助农致富
今年9月,姜玉松和同事一道共同完成了生姜基因组测序,成为最早解析生姜基因组的单位,搞清楚了生姜常用的活性成分(姜辣素)的合成和代谢等,在园艺学特色蔬菜生姜领域保持国内先进水平。他育选的生姜新种质及配套关键技术累计在重庆、四川等地推广26余万亩,产值50亿元,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他立足生姜新种质的增产增效优势,联合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开展生姜高值化利用攻关。开发了姜饮料、姜洗发水等系列大健康产品,实现了生姜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的协同升级,保障了生姜生产者的利益。
作为一名农技专家、科技特派员,他以对象精准、方式精准为目标,联合地方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专家+农场+农户”的会员制帮扶模式,为生姜种植户提供优质的无菌种姜和全程的科学栽培技术培训指导,助农增产增收的同时辅助销售。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