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服务>人物风采>

“三长”带“三师” 科技助脱贫

发布时间:2021-09-16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作为一名基层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高级农艺师的宋廷梅同志充分发挥“三长”作用,以8所科普大学为依托,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创新方式、破解难题、增强功能、确保实效上下功夫,以“三长”带“三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

一、勇于担当,扎根“三农”乐奉献

扎根基层练真功。宋廷梅身兼数职,负责科协、科技扶贫、农技推广等工作。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宋廷梅勤奋好学,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行家里手,助推科学普及和脱贫攻坚工作。她十年如一日,五加二、白加黑,长期奋战在一线,在专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发表二十余篇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申请发明专利,降成本增效益,让更多的人受益。

乐于奉献践初心。宋廷梅在工作上不怕苦不怕累,不知疲倦地奔波田间地头。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里,小孩没时间照顾,父母亲生病亦无法照料,两次忙工作累得腰椎患病起不了床,下不了地,咬着牙坚持。下村时不小心把脚扭伤,仍带病战斗在一线。因忙于工作耽误治疗,落下病根,稍不慎,脚就钻心的痛,但仍不忘初心使命,用并不利索的腿丈量着脚下的路,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奔走在脱贫攻坚最前沿。

二、产业推动,助农增收拔穷根

发挥专长念好“致富经”。中山路街道科协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宋廷梅发挥“三长”作用,带领辖区农技协和科技工作者千方百计出主意、寻出路,利用城郊优势,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短平快的种养业,使产业不断壮大,贫困户年户均增收近1000元。创新性提出“稻、薯、油”免耕栽培模式,率先提出红薯叶片栽培法,拓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致富渠道,让贫困户增产增收过上幸福生活。

服务基层为民促增收。中山路街道三星村九道拐村民小组张金和以前30株枣子是其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收入较单一。宋廷梅主动联系帮扶,邀请农业专家为他量身定做短平快的土鸡养殖项目,落实产业发展资金万余元。为帮助其解决枣子销售难问题,宋廷梅与村干部一道,除了自购外,还积极帮助采摘和销售。张金和家居在偏僻的山坡上,道路崎岖难行。为解决其出行难问题,协调街道各部门,筹集2万余元修建1000余米一条宽敞平整的石板路。“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张金和脱贫摘帽后,宋廷梅做好后续知扶工作,帮他贷款5000元养鸡200余只,种了100多株花椒树。现在,生活好了,儿子考上了哈工大,张金和高兴地说:“没有帮扶干部的帮助和技术指导,也没有我的今天”。

引资扶智浇灌致富花。中山路街道三星村村民刘清才家5口,上有近70岁的双亲,下有两个读初中的孩子。幸福的一家因3年前一场车祸而改变,刘清才受伤动了两次大手术,花了6万多元,加上父亲患矽肺病多年和两个孩子读书,生活拮据。宋廷梅动员他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班,掌握种植和养殖技术。申请扶贫小额贷款4万元,鼓励其承包了1.5亩鱼塘。生产和养殖中遇到的难题,刘清才首先想到的是宋廷梅。通过引资扶智,刘清才日子越过越好。

三、创新推广,示范引领促发展。

创新推广新技术。宋廷梅潜心农业技术创新,总结出《秋洋芋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永川区基层农经体系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加快城中村改造与全域旅游发展》《进一步发挥直补惠农政策效应》等,进行推广运用受到欢迎。

技术创新重实效。宋廷梅组织科技人员优化产业,推广新技术,通过召开技术培训会,开展现场咨询等形式,发放科普宣传资料5万余份。组织8个科普大学,开展科普培训达3万人次,组织授课3000学时,提升了辖区群众的科学素质。大力推广农作物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每亩节约劳动力成本80-100元,亩增收稻谷46公斤,亩增长8.6%。搞好稻草覆盖秋洋芋免耕栽培示范片,示范种植2000亩。亩平收秋洋芋1250公斤,增收2500元。

四、真帮扶,不是亲人胜亲人。

真情济困献“三心”。始终用细心、耐心、爱心奉献三农和扶贫事业。积极动员辖区科技工作者、社会各界力量献爱心捐款十万余元,送爱心物资米油、奶粉等5万余元,资助学生15人次近4万余元。为孤儿助学捐款,过年过节自购肉、副食、水果、以及玉米、蔬菜种子等给贫困户,做群众的知心人和贴心人。

结对帮扶暖人心。宋廷梅与帮扶对象兰青元亲如一家,多年来开展全方位帮扶,帮助一家人树立起脱贫信心,彻底改变精神面貌和贫困面貌。帮助其子参加厨师培训,儿媳到电子厂打工。帮助申请临时救助2000元,房屋漏水协助进行C级危房改造和搭建彩钢棚防漏,帮助其改厨改厕,提升了生活品质。兰青元说,你真是科协好主席。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