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是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保障。提升全社会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水平,是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健康的有效举措,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时期,重庆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文件精神,先后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并取得相应成效。
2016 年 1 月,《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及标识导则》作为重庆市第一部垃圾分类的行业规范出台并开始实施。2017年 11 月,重庆市政府公布《关于印发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展开垃圾分类工作。2019 年 1 月 1 日,开始正式实施《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7 月又推出《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为了夯实垃圾分类工作基础,2020年,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重庆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提出重庆城市建成区内开展示范的街镇从50%提高到100%,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的行政村从30%提高到50%,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从35%提高到40%以上的行动目标。截至2020年8月,全市已在9186个小区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483.46万户居民,平均覆盖比例为70%。其中,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垃圾分类已覆盖322.48万户居民,占比85.9%,较去年底提高36个百分点,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33%。而目前,重庆市党政机关已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已覆盖54个镇街244余万户居民。重庆市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46 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九,持续保持西部第一。
然而,当前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还存在公众参与度低,对生活垃圾分类不重视;相关部门对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科普程度不高;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及监管不严等问题,仍旧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垃圾分类回收不合理、不全面。垃圾投放环节存在混投,未进入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在回收生活垃圾的过程中没有进行任何分拣就进行回收,也没有实现可回收物应收尽收。回收的过程中只重视废金属、废纸、废塑料等附加值高的产品,而忽视附加值低的物品。
二是居民思想认识不足,参与度低。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较低,而且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不足。许多居民不知该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甚至有的居民认为垃圾分类麻烦,导致居民对垃圾分类处理的实际行动度低。尽管很多居民赞成垃圾分类的理念,但实际执行的占比仍然不高。
三是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重庆市已经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制度,但是相关管理部门的垃圾分类管理体制并不健全,存在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关于垃圾分类的规定分散在各个法规中,没有制定统一且细致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规定。
垃圾分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应长期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进行科普宣传,制造“热点”引起公众参与讨论,强化人们对于相关行动的认识。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公众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为此,除政府部门加强监管,促进垃圾分类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外,科普场馆作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在推进公众垃圾分类知识和理念的提升中应发挥科普宣传作用,应采取合理的方式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通过融合校园教育、社会实践、科普活动等方式,强化公众认识,提高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及责任感。
一是营造垃圾分类的场馆氛围及环境。利用场馆内的系列资源,开发“垃圾分类”的主题展,在展馆中设置宣传展板,播放环境污染及资源短缺的记录短片以吸引观众注意,激发他们参与后续实践的动机。开设全过程的垃圾分类及处理的产业链展示模块区,让观众对垃圾分类有更加全面、更加充分的直观认识。开展垃圾分类的知识讲座,知识问答,分类活动体验等。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让观众在参与系列活动的过程中,理解为何需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及垃圾分类活动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观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是全方位、全过程、长时间普及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良好的垃圾分类专业知识和环保意识并非与生俱来,公众参与垃圾分类需要全方位、全过程、长时间的环保宣传教育。科普场馆可开展“垃圾分类科普知识”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在社区进行科普宣传时,可采用分发宣传册、设置宣传展板、表演小品、舞蹈、朗诵、环保服装秀等方式有效吸引社区居民参与,活动可以设置奖品或纪念品( 如分类垃圾桶、垃圾袋等) ,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感,增进公众与科学的距离,更好地激发公众学习兴趣。在学校开展科普活动时,可采取经常性、趣味性的活动方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与推广。比如定期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垃圾分类趣味小游戏。举办“垃圾分类”主题的科技活动节,开设相关活动课程以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三是创新垃圾分类的科普形式,有效传播相关内容。随着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借助互联网优势,可有效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可开发垃圾分类小程序游戏,采用闯关游戏模式完成垃圾分类科普,让用户在游戏中实践正确的垃圾分类。小程序设有多个关卡主题,每一关都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分类问题进行制作,每完成一关就能解锁新的科普内容。还可利用图片符号等形式使垃圾分类的科普内容立体化,将较多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可视性更强的图片符号。比如,通过图形设计对各类基础设施(如垃圾桶、中转站、处理站等)进行视觉化的统一,提高辨识度,加强诱导性,通过可视化的设计将科普知识传输给大众。视觉形式的科学普及可以使居民直观地了解当今社会存在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认识到垃圾分类在环保方面的重要意义。
总之,科普场馆要充分借助自身工作优势,将垃圾分类工作有机结合到科普活动中,做好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培养工作,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建设“两型社会”,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发挥应有的作用。
王新渝、张婕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