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智库报告>

成渝科创中心的建设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8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2021年“科创中国”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进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做强“科创中国”品牌,大力推进数字平台扩容与交易、有序扩大试点建设规模与成效、系统拓展组织网络覆盖与功能。

进入新发展阶段,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强大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力,加快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近年来成都、重庆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区域中心地位开始逐渐显现,我国专利区域流动结构由原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点支撑的三角形结构,正向四点驱动的菱形结构转变,形成了优势科创资源遍布东南西北的新态势,内陆经济崛起已成为我国经济格局的新特征。这些充分说明成渝是西南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的领头羊,成渝全国科创中心建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以科技创新支撑和驱动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内外学者关于科创中心建设和成渝地区发展展开了较多研究。一是集中在科创中心建设国际经验、思路、定位、驱动机制、科创走廊等方面,宗喆阐述了“金融支持”“政策支持”对以色列科创产业的贡献,为我国科创产业发展和改善中以合作提供了参考经验。丁明磊、王革对中国全球科创中心展开了研究,提出面向2035年我国科创中心建设需要把握的思路和建设路径。杨拓等在对全球科创中心发展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动力驱动模型,认为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的外部驱动、以自身利益为基础的各创新主体内部协同是主要驱动力。王潇婉、武健认为科创走廊是创新资源的主要集聚地,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科创走廊可以分为高校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产业主导型和交通主导型四类。二是集中在成渝地区发展历史、方式、路径等方面,康钰、何丹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成渝两地“分与合”发展历史,魏良益、李后强从博弈论视角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情况,认为构建协同互动和共建共享合作机制的“双嬴博弈”才是两地最佳选择。

2016年上海提出沿G60高速公路构建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借鉴G60科创走廊的成功经验,对成渝地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成渝地区创新资源的分布特征

总体来看,成渝地区创新资源在全国不占优势,并且呈现极化现象明显、行政壁垒有待突破等特点,但是在西部地区优势明显,两地的合作也在逐渐加强。

(一)创新资源在全国不占优势,在西部地区优势明显

2018年,川渝地区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仅占全国总体投入的5.8%,同属于长江经济带,却远低于长江中游地区的9%和长三角地区的30%,投入强度也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科研人才所占比例偏低,成渝地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为61.5人/万人,尚不抵全国平均的84.7人/万人。

但从《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 )》显示,近两年重庆、四川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分别为第七位、第十二位,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全面赶超,尤其是近几年发展势头更为迅猛,科技创新综合水平位居西部首位。

(二)存在行政区域经济现象,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

近几年,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但是区域协调发展和形势的发展不协调,行政区域经济造成的问题逐渐显现,直接结果就是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行政区域经济是由行政部门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所产生的,与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会造成政府对经济发展过度干预,导致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等现象存在。以两地最具代表性的园区产业布局为例,重庆两江新区重点发展的是汽车、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产业,而成都天府新区也同样将这些产业作为主要发展目标。

(三)行政壁垒有待进一步突破,两地科技合作处于起步阶段

成渝地区发展战略缺乏充分对接,行政壁垒有待进一步突破。两地在高端发展平台的谋划和建设方面竞争大于合作,开放层次不够,与区域外部企业联系还不够多。与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也不够。

二、成渝科创中心建设分析

成渝全国科创中心建设关键一步是空间载体的具体划定。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公布,本文以其划定的成渝城市群范围为依据,参照涂建军,等研究范围,为研究方便做学术化处理,2018年,成渝城市群常住人口9614.17万人,分别占西部地区和全国人口的25.33%和6.89%;GDP为5.63万亿元,分别占西部地区和全国的30.55%和6.25%。

在确定成渝全国科创中心建设空间载体的基础上,周边城镇的选择对于建设科创走廊至关重要,与两核心城市的联系程度是关键的量化指标。城市间的经济流的强度最能反映城市间的密切联系程度,表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的经济辐射力和周边城镇对中心城市辐射力的接受能力。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大小也反映出城市之间经济流的频繁程度。

德阳、眉山、绵阳、资阳4个城市是成都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对象,江津、璧山、合川、永川4个城市是重庆主城区对外联系的主要对象。形成成德绵、成渝科创主轴带和沿江城市群三条城市带,并呈“工”字型分布。以此为空间载体,建设科创走廊,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三、成渝地区建设全国科创中心的着力点

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成渝地区存在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受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在谋求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更需要创新这个内生动力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成渝地区位于西部三大经济带(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南贵昆经济区、长江上游经济带)之间。往东沿长江和国道主干线(成都—上海)通往长三角城市群;向南连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并经云贵、两广至珠三角城市群;西南经国道主干线(云南—内蒙古)到达东南亚和南亚;往西经川藏公路至西藏;西北接宝成铁路、兰渝铁路、西渝铁路达陕甘宁新出中亚;2011年正式运行的渝新欧国际铁路,更是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了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制高点。

(二)充分成渝高校科研优势 

对川渝来说,高校院所密集,具有较好的科研资源优势,但与此同时和东部在原始创新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差距。共建西部科学城,要突出学科特色,发挥自身优势。

首先,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往往需要一些大的科学装置,但这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非常高,企业一般没有投入能力,所以政府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需要加大投入。其次,科学城需要加强战略科技的研究,也就是满足国家安全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这方面市场也是失灵的,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战略科技力量的投入。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建设国家实验室是一种有效方式。再次,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存在部分的市场失灵。长远看肯定还是有回报的,但是关键技术攻关需要大量资金,很多企业承担不起。建设西部科学城,要有意识围绕川渝地区提出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特别是一些卡脖子技术,要通过设立重大的科技专项,或者是组建一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方式,进行联合攻关。

科学城是科学的研究和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示范应用,要结合起来“一体化”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所以要采用“一城多园”的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科创公司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效率,需要政府、公司、高校、中介机构四方发挥合力、各司其职,构建“政府一公司—高校—中介机构”良好的协作模式。

四、成渝地区建设科创中心的建议

(一)推进建设“工”字型科创走廊 

利用“两极一廊多点”辐射带动作用,以“两极”为创新载体,在成渝发展主轴、成德绵城市带和沿江城市带建设“工”字型科创走廊,针对沿线科创资源,实现“以点串线”“以线扩廊”,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和集合优势,加强成渝城市联盟聚合力,构建集群化协同创新走廊,实现多点开花。以成都高新区为支撑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以重庆高新区为核心的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为载体,建成“一廊”,即成渝科技创新走廊,涵盖成渝地区12家国家高新区,承载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实现“多点”开花,即成渝地区多个创新功能区和创新节点。

(二)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协同不强等问题

各类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川渝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基础雄厚,特别在现代金融、技术研发、数字经济、空港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发展迅速,具备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条件。下一步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协同不强等问题,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相互支撑进一步扫清障碍。

 (三)提高科创公司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效率

高校注重科学理论研究,但对市场洞察力较弱,对科学理论成果价值和用途的估计可能与市场存在较大偏差;科创板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能力较强,对市场反应灵敏,但寻求合适的产学研合作高校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市场经济中,解决公司需求与高校科学理论成果供给之间的偏差,除需要发挥政府作用之外,更需要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牵线搭桥”的作用。科技中介机构应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张鹏 合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