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智库报告>

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1-09-02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农技协”)是农民自发成立的公益性科技社团,是党和政府联系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体制外“土专家”“田秀才”的桥梁纽带,是重要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是科协系统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土专家”、“田秀才”的科技共同体。当前乡村振兴新形势下需要农技协组织,农技协组织是乡村振兴建设中不可缺乏的一支力量。

一、重庆农技协的发展现状

重庆市农技协组织经过30多年的探索、发展和创新,已初步形成遍布全市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成为各级科协服务“三农”和促进科普工作、服务民生的一个重要阵地,成为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有力抓手。

(一)协会发展颇具规模。截止2020年11月,重庆市在民政登记的各级各类农技协共计873个。其中市级农技协联合会1个,区县级联合会25个,产业联合会20个,基层农技协827个。827个基层农技协中,种植类508个,占61.4%;养殖类248个,占30%;种养殖结合类62个,占7.5%;野生动物养殖类2个,占0.2%;信息服务类7个,占0.8%。农技协共拥有会员近15万人,其中加入科技志愿服务队伍6500余人。

(二)科普培训效果明显。重庆市农技协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民传播先进适用技术,科普培训活动不断增多。先后举办“农技协领办人培训班”、“三农网络书屋培训班”、“IT 科普志愿者培训班”、“农产品品牌建设及管理培训班”等多种培训班,以提高基层农技协领办人的理论水平、管理能力和综素质;通过每年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进村、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向农民发放科技报刊、农业期刊等科普读物,并举办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讲座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三)示范带动效果显著。847个基层农技协覆盖了重庆市农业产业的各个方面,其中对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等十大山地特色高效产业集群实现了全覆盖。“奉节脐橙”、“巫山脆李”、“永川秀芽”、“荣昌猪”等入选重庆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忠县柑橘”、“梁平柚”、“城口山地鸡”等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四)助力脱贫大显身手。江津区花椒产业协会等20余个产业协会、联合会有较为雄厚的科技经济实力,在当地有较强的组织力、号召力,在脱贫攻坚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以江津花椒产业协会为例,一是与化肥生产企业合作研发出撒可富花椒专用肥,为进一步提高花椒产量和品质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积极改善土壤环境,大力推广科学施肥;三是积极牵线搭桥,帮助椒农销售花椒;四是争取花椒专项贷款3000余万元;五是免费开展花椒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一年培训58场,12000余人次。从资金、技术、种植环境、销售等方面有效带动群众增产增收,让群众富了脑袋,鼓了钱袋。

二、重庆市农技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国家多次在有关文件中提出要重视农技协的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引起基层党政的真正重视,农技协发展缺乏宏观上的政策法规、组织建设指导及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没有将农技协包含在内,农技协没有立法保护,缺乏政策支持,政府对农技协发挥的作用认识不清。中国科协、农业部虽然在 2014年1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农技社会化服务的意见》,重庆市科协发文《关于加强全市农技协组织体系建设意见》积极推动全市基层农技协组织建设,但农技协在进行社会化服务时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各地农技协发展基本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二)管理机制尚未完善。一是协会成立程序不规范。农技协是科协主管的社会团体组织,审批登记权归口民政部门,民政部门对社团登记有最低会员人数、资产及活动范围等要求,每年需要年审,使不少农民自发组织的专业协会进不了登记的门槛,不能取得合法的身份。农技协登记时须要经过填表、验资、代码申请、银行开户、办证、公示等繁琐的手续,导致一些区县成立农技协组织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区县科协批准成立农技协,但没有及时到民政部门去登记,造成事实上的不合法。目前,科技类社会组织放开审批登记,不需要到科协办理审批备案手续,也增加了区县科协管理服务农技协的难度。二是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一些协会内部组织制度、议事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不健全,存在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问题;协会负责人权利的行使得不到会员的有效监督,协会组织与会员、协会负责人及其所拥有的经营实体以及与党政部门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权利义务界定不清;大部分农技协都拟定了章程,成立了理事会等组织机构,但仍有一部分业务不够公开,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内部缺乏活力。同时由于协会的非盈利性功能,农技协对会员和农户的激励与约束力较差,缺少将会员连结起来的利益纽带链条,难以通过自身积累做大做强,限制了农技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科技创新支撑不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技协作为农村科普、农技推广的生力军,在实际工作中却未充分发挥好生力军的作用,在科技助农、科技服务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专业管理人员匮乏。良好的从业人员素质是基础,农业社会化服务,尤其是研发、农技推广、市场营销和品牌运作等大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对服务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一个规范化的农技协担负自身组织的宏观管理的指导、协调等工作任务,至少需要 2 - 3 名工作人员,市县级农技协工作一般都是由科普部工作人员兼职,服务很难到位。二是信息化程度较低。目前农业农村科普信息服务面临“最初一公里”信息资源整合难题和“最后一公里”信息进村入户难题,长期以来,存在面向农村科普服务信息化水平低下、服务模式单一、科普资源滞后、人力物力投入不大、传统手段服务互动差等难题。许多农业信息资源发布都是通过网站发布,无法进行双向沟通,不能进行深层次的解答,特别缺乏对现实技术问题的疑难解答和专项技术咨询。三是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农技协的成员大多是“土专家”、“田秀才”,缺乏过硬的专业素质,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而科技院校却能弥补这一缺陷。农技协上连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技术推广机构,下连农村千家万户,但大多数农技协未能发挥好这一纽带作用,农业科技的需求者、应用者和推广者三者未能充分有机结合,在助推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农民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农业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未能发挥好“催化剂”作用。

(四)统筹协调手段欠缺。目前农技协普遍存在统筹协调能力较弱问题,协会“徒有虚名”,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发展上不能发挥好“领头羊”作用。一是技术不一。大多协会成立以后未形成统一的技术管理,产品品质得不到有效把控;二是品牌不一。部分人员品牌意识淡薄,同产业协会中单打独斗、各自发展,没有统一的品牌,影响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不高,缺乏竞争力。三是市场不一。协会缺乏市场统筹,无法有效管理会员,缺少利益联结,得不到会员的有效支撑。以江津区花椒协会为例,该协会在产业发展上做到了“四统”,统一供肥、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从品质、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实现全面统筹管理,在协会的推动下花椒产业才得以日益壮大,发展成支柱产业。

(五)产业规模发展不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而农技协的发展正是以产业为依托,建立在规模产业之上的,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是农技协的生命源泉和发展的动力。重庆地处丘陵山区,山地、丘陵分别占幅员面积的76%和22%,受地理条件限制,大部分区县都存在田块分散、土地细碎等问题,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连片规模,2020年农业机械化率仅52%。农业产业发展一方面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盲目选择产业问题,导致产业发展参差不齐、规模大小不一的现象,这一现象也成为制约农技协发展的一大问题。

三、重庆市农技协发展对策

(一)在政策扶持上做好铺垫。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将农技协工作全面纳入“科普中国”、“科创中国”、“智慧中国”阵地,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程”中突出农技协作用,将更多优秀农技协领办人吸收进入涉农学会;将优秀农技协负责人吸纳入基层科协领导班子;将更多优秀“土专家”“田秀才”纳入各级科协奖励范围。二是出台相关指导性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具有农业产业特色、符合农技协组织建设条件的积极建立农技协组织,鼓励多种融合方式发展农技协;参照合作社享受惠农政策,包括税收和金融信贷等优惠政策、补贴政策和专项扶持政策;为农技协承接政府转移的农业科技服务职能提供支持,推动基层农技协承担农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三是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项目中,各区县要配套设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项目,并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技协,逐步扩大其受益面。

(二)在规范运行上筑牢根基。一是发挥科协的组织优势,加快推进各地基层农技协组织建设,构建“立体式、跨区域、网络型”的农技协组织体系。二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本着扶持、培育、发展的原则,在边发展、边登记、边规范的同时,管理规范、简化手续。积极探索基层农技协委托上级科协集中统一申报民政登记管理的运作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健全协会章程,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会员管理制度、会费收取制度、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推进农技协党组织建设,农技协工作人员专职化、职业化。按照《章程》所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工作,切实为会员和农户服务,不断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四是加快建立科学的组织体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资金积累机制、风险保障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三)在技术创新上力求突破。一是培育一批专业管理人才。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农技协的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对协会领导人的要求不仅仅是会技术这么简单,更应该是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来担任。协会管理人员的组建上要考虑得更加充分全面,吸纳更多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同时政府也可以对农技协管理人员开展经营管理,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将培训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加快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把加强协会的信息网络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工程。利用农技协的技术资源优势,推广“科普农服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好用好市农技协网站,提升服务全市基层农技协的能力。筹建农技协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并积极推动新型农村信息化科普终端的研发与应用。三是促进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和农民的有机结合。加大与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借力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联合,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用先进、科学的科技知识和技术武装自身,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给协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在统筹协调上下足功夫。协会要发展,就要全力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一是坚持共同发展原则。加强与科协及农技推广部门的联合,积极为会员发声,争取更多涉农普惠政策,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同时密切掌握好新的农业政策和发展趋势,为会员提供产业发展分析和指导,及时根据趋势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使更多加入协会的农民取得更大实惠。二是加强对新技术的培训与普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高品质的农产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协会也应在促进产业绿色发展上做好新技术培训普及宣传,从统一技术到统一用施肥用药,实现产品品质上的统一。三是发挥品牌效应。鼓励会员协同发展,全力打造统一公共品牌,培育知名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品牌,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扩大行业影响力。四是推动农产品销售模式的创新。协会要帮助入会农民与超市、零售商牵线搭桥,挖掘固定销售渠道,采取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五)在产业发展上稳步推进。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土地资源整合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宜机化整治,破解土地散、小、差问题,实现土地连片发展规模经济。二是在产业选择上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因地制宜,根据种植情况、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等选择并发展特色产业,转变传统种植方式,从单一种植向立体农业,逐步走向多元化经营道路,打造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的核心示范区和辐射区,不断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推动农民增产增收。三是积极探索协会+基地/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新发展模式,实现报团发展,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增大市场占有率,增加协会影响力,实现协会从“虚”到“实”的转变。

翁天均、龚素华 黔江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