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智库报告>

浅议馆校结合背景下青少年科技场馆学习活动现状

发布时间:2021-09-02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针对青少年群体实施的以科学为主题、以教育为载体的活动,其核心目标是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近些年来,基于馆校合作的科技场馆学习已经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探讨的“馆校结合”活动主要是指中小学校与科技场馆之间联合开展的活动。科技馆作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场所,凭借自身丰富的展品内容和活动资源等优势,侧重于利用生动、直观、互动的展品展现科学现象,启发学生探究蕴含在其中的科学原理,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观察、探究、发现的科学方法,激发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四维课程目标”,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素养。

一、我国馆校结合发展历程

我国的馆校结合起步晚,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博物馆创建,但并未与中小学教育相联系。科技馆建成后,学校也多是以学生参观科技馆为主要学习形式。2006年发布的《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是推进馆校合作的里程碑。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各类科普场馆的作用”。2021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科技节、科学营、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

各类政策的颁布为科技馆科普资源和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帮助。同时,随着科技馆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科技类场馆与中小学合作,逐渐形成了校内外联合的科学教育机制。

二、科技场馆学习活动的特点

(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目前,我国青少年科技场馆学习活动形式主要有科技展览、科普讲座、科技竞赛、科学实验、科学考察、科普剧等活动形式。科技场馆内的展品除涵盖自然科学中基础的声、光、电等领域之外,还有科技前沿领域的学科内容。对学生而言,科技场馆教育活动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和体验性等特征。这些方面都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科技场馆教育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方法,启迪科学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二)资源日益增加

各地科技场馆除利用已有展项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外,还开发了许多新的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资源、实践活动资源、科普秀剧本、科普活动指南手册,活动教具等。不少科技场馆还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完善的馆本课程。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各地科技场馆也积极开拓线上资源,利用科普网站、短视频、公众号等等平台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

(三)注重与新版课程标准的结合

在我国馆校结合开展十余年的背景之下,全国各地科技场馆经过探索和实践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近年来,不少科技场馆更加倾向于依托展厅展教资源,将展品内容与学校课程标准相衔接。按照学生分年龄层分学段进行课程内容编制,专门为学校打造系列馆校结合课程,既对标了新版课程标准,又凸显了场馆自身特色。

三、科技馆学习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需求有待切实适应

学生到科技场馆学习其实承担着馆校的教学任务,有时候为了迎合“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而设置动手制作环节,有些课程重在动手制作,营造了较为热闹的氛围,有可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的接受度有一定的差异;与课标的对接有时候可能只是将一些相关的展品串联起来,知识的跳跃性较大,学生有可能无法成体系的把握学习内容,无法及时消化所学内容,容易遗忘。

(二)专业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青少年科技场馆学习活动的成功开展,除了科技场馆的展品资源及场地支持外,还需要教学技能过硬的专业师资队伍。由于科技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对其知识的广度较为重视,而相对欠缺对于知识深度的探究与钻研,因此在知识储备以及理论深度等方面还稍有不足。此外,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关注前沿的科技发明,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教学技巧,对STEAM、PBL、探究式教学等一些教学理念理解需要不断学习和学以致用。就目前来看,多数STEAM项目还不具有在学科重点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开展持续性探究的特征。

(三)馆校间沟通衔接机制有待完善

朱家华等研究者在对福建、江苏、重庆、湖北等地馆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中,发现学校教师对场馆学习上存在许多思维误区,整体而言,教师对馆校合作的感知与理解,在许多方面仍旧是基于个人教学经验的主观判断。学校教师的态度对活动的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对活动的态度表现为不在意,学生就会以游玩的心态来学习,直接影响场馆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大多数学校教师在场馆学习的过程中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对课程内容的关注还不够。

(四)后续反思及评价仍需深化

饶加玺等人以第四届科普场馆科学教育项目的13项展评案例为研究对象,这些项目的评估包括对学生或者学校教师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和访谈,指出其中问题设置比较简单,评价者在填写量表时容易受自身情绪或状态的影响,不利于对后续活动的改进。这些评估方式缺乏系统、严谨的维度设置,没有清楚的描述和分析方法,评估的手段也仅限于活动后的简单调查,缺乏前置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评估等多种方式的组合。

四、相关建议及措施

(一)切实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将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融入到学习过程,让学习经历更加个性化,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对他们自身未来的勾画中。科技场馆在设计学习活动之前,积极与学校沟通,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喜好的科学知识内容进行细致全面的调查,为后续课程活动的设计打下基础。

(二)强化对场馆科普教育人才的培养

要求科普教育活动策划实施者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对展品和教育活动有较全面的认知,还要掌握适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心理学等教学知识与技巧。组织建设高水平的教育策划团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统领和推进教育活动,并确保实现教育活动的目标。完善促进科普工作者与学校科学教师积极参与的有效机制,组建馆校合作教育研究专家团队,打造专业化的场馆科普人才队伍。

(三)建立馆校信息交流平台

学校科学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有掌握,场馆科普人员对馆内资源、展品种类、展品知识内容等都具备丰富的场馆经验。为有效地推进馆校结合工作,馆校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校方及时给予活动反馈与建议;学校教师积极与科普教育人员交流学生信息,教材内容及教学经验;由科普教育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设计编制馆校课程,将参与课程开发的情况纳入各自考评体系之中。

(四)引入第三方评估体系

第三方评估团队可以由教育专家、中小学教师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教育专家侧重对活动教案的评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专业的评估;中小学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科学课的开展情况,对应课标,客观地评价出馆校合作的课程是否有效地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是否符合学生客观需要。第三方评估要广泛听取社会的声音,做到全面并且客观的评价,促进馆校合作的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

王新渝、张婕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