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智库报告>

关于高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9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当前,我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刻,科技事业、科协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发展需要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步联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以及疫苗施打过程中,基层科普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以看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地位同等重要。

《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定义了科普人才,具备一定科学素养和科普专业技能,从事科普实践并进行创造性劳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劳动者。自2002年《科普法》颁布,以及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科普事业逐步形成了国家推进、地方建设、全民参与的发展格局,科普活动受到了广泛认可,但也存在着起步晚、专业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急需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56%,而美国早在1988年,这一比例就已经达到10%,从数据上可以看到我国在公民科学素质上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而且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差距相对明显,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13.75%和6.45%,我国60岁至69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更低,为3.52%,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扩大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科普人才质量已经迫在眉睫。

2019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达到187.06万人,同比增长4.80%。其中,中级职称及以上或本科及以上学历专职人员15.16万人,比2018年增加10.98%,占科普专职人员的60.60%。在当下,高校应当承担起科普工作的责任,成为培养科普专业人才的主阵地。

一、地方高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科学精神弘扬不够

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构建了“实施科技教育与培训工程”建设内容,希望解决科普人才稀缺的问题。但从实际情况调查中发现,地方高校普遍对科普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识存在偏差,没有将科普工作落到实处;而且科普活动单一,主要以讲座、宣传栏粘贴画报形式进行,参与学生人数有限;科普宣传周期短,没有制定长效宣传机制,主要集中在科普活动周或者科技活动节进行;专业科普内容辐射范围有限,服务群体以学生、学校内部人员为主,学校周边社区宣传多数交由非专业的校志愿者社团接管;开设关于科普课程课时短,多以“参加讲座”转换“德育分”的模式进行,原因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科技知识的培养。以上种种情况导致高校科普工作开展效果不佳、宣传力度不强等问题出现的原因。

(二)缺乏政策导向与支持

1、高校落实政策情况不到位

任嵘嵘等通过研究分析中国25年间科普人才政策,认为完善国家科普人才政策体系,对加快科普人才培育步伐、促进国民科学素质提升等方面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国培计划”中,提出了关于加强教师科学素质培养的措施,同时国家对高校教学质量有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这给推动高校科普工作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但在实际落实中,由于科技教育师资配备欠缺,课程设置偏向专业课内容,科普人才难就业、就业面窄,学生对于科普专业认识不全面,导致科普工作在高校重视程度略低,专业性科普人才难培养的现象。

2.、缺乏科普人才的培养体系

2012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汇报会上,国务院委员做出了“要积极探索在高校开设科普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科普人才”的重要指示。同年,6所985高校推进培养科普硕士的试点工作,可以看出国家对科普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但试点高校每年招生人数有限,不足以补齐我国科普专才缺口大的问题。

地方高校可作为培养科普人才后备军的主阵地,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科普相关的内容还未纳入学科目录当中,缺乏相对成熟的培养方案,没有可供参考的课程体系,也没有相对应的教材。由于科普涉及的学科广而杂,对于地方高校设立该专业难度很大,同时认识不够透彻,培养目标也不能很好地界定,使高校无法下定决心开展培养工作,目前学生所接触的科普课程主要以专题讲座方式开展,由当地科协组织承办。

(三)培养科普人才条件不足

目前,我国独立招生科普专业的院校很少,都处于试点阶段,招生人数有限,只招收理工科学生,而且科普专业基本开设在教育学院。作为一门新兴专业,科普专业的课程体系尚不健全,同时科普与其他专业不同,具有综合性、复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除了传授基础原理知识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科普工作能力,需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性名词转换成大众能够理解的内容传播出去,所以配备这样“全能型”师资队伍难度较大,只能通过兼职培训慢慢过渡到专职教育,逐步搭建教师团队。学校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激励制度,导致教师从事科普工作没有积极性,愿意从事科普教育的教师不多,没有真正将其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来进行,同时加上没有单独设置科普活动经费、缺乏专门的活动场地,使得开展科普人才教育困难重重。

(四)科普理论知识学习较模糊

1、专业科普承担机构少

目前我国只有中国科普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传播所专门承担着科普专业教学工作,这就形成了我国科普人员供给和民众科普需求极度不平衡的现象,也就导致了对于科普知识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较少,科普课程体系构建不够科学全面,对学生进行科普知识教师较少,也不够系统,这些都制约着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脚步。由于缺乏相关理论和技术人才,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培养,就不会对科普的基础知识有所掌握的学生,科普专才和教学素材的需求难以满足,更进一步的降低高校与教师推进科普事业的积极性。

2.、科协定位不准、职能不清晰

科协机构在地方高校没有设立单独科协机构,实行高校科研处和科协联合办公模式,所以形成了校科研处负责与地方科协联系,沟通工作事项,使得科普工作以科研为先,科协职能在地方高校被弱化。这就显现出科协定位不准、职能模糊的问题。首先,不能把握科协工作的方向,不能准确制定出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科协工作目标,更不会有科学合理的工作施方案,导致科普工作的开展成果收效甚微;其次,职能模糊导致工作虽分配下去,但实际落实不到人头上,分散管理的结果使得高校没有科协职能,就不能发挥科普职能,严重影响科普工作的开展和后续发展。

二、构建高校科普人才队伍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勿让科普流于形式

1、正确认识科普的重要性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它不是简单的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活动,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科学观,增强科学意识。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到“李约瑟难题”,科普的缺失无疑是制约中国科技发展重要因素,所以教育必须与科学密切并行。

2、创新能力培养在于科普传播力度

中国目前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凸显出原始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核,虽说高校也开设创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多集中在科学知识的传播,而对于科学思维的讲解多处于点到为止的阶段。高校可开设通识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知识的获取面,同时效果比单纯传授科学知识要更加有效,使得科普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定期开展科普小知识讲堂,让学生参与设计科普宣传手册,增强学生对于科普知识的学习兴趣。

3、科技转化离不开科普

科普事业是将科学技术转换成大众能够通俗易懂的重要途经,科学发展最终的落脚处是将科学技术大众化、普通化以及应用化,这些都需要大量专业的科普人员共同完成,在高校构建一批专业性的教师团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力。

4、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2019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达到187.06万人,虽然总量增长情况较好,但是兼职人员占比较大,其中兼职人员多数为注册志愿者,这使得我国科普人员质量不高的情况比较明显。发挥大学生社团作用,利用活跃在学校的志愿者团体、网络协会、学生会等,结合其自身特点,通过地方科协与校科研处组织开展学术讲座、参观科技馆、志愿讲解等科普活动,培养一批储备科普人才。

(二)转化成果,增加科普手段,以科研促科普

1、增加科普宣传手段

日新月异的当下,科普的形式应该多元化,不仅通过线下开办讲座、参加科技展等手段推动,也要贴合年轻人对科普需求进行改变,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在校公众号添加科普小知识栏目,同时在科普小知识板块增添政府部门相关科普网站连接,在公众号平台发布科普小短片、小短剧;在图书馆专门设置科普书籍读书区,多方面增加宣传力度。

2、科研领导牵头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

可以由主管科研的校级领导和科研部门领导牵头,选出科研能力、工作能力突出的教师作为学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骨干力量,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参与国家、机构、其他高校的科普培训或者合作项目,参与学生科普教材审订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等工作,负责学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整理出学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长期规划和发展目标,并负责监督实施。

3、吸纳中青年教师加入科普团队

吸纳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加入科普人才队伍,负责科普人才的培养、培训及科普活动的开展工作。发挥科研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在科研申请方面,有意识地帮助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共同成长,扩大具有科研能力的人群范围,助推科普事业良性发展。

(三)开设科普人才培养专业

1、增加科普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将科普专业纳入单独招生的学院较少,所以地方高校可借鉴的成熟经验也较少,但地方高校可通过设立试点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尤其是针对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开设科普类课程,对其今后就业具有竞争优势。科普教学应采用以学生为教学主导的模式,学生全程参与,目的是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科学思维、科学观察能力,切实增强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2、加强师资建设

目前通过三种途径推进。首先,吸收已有科普专业毕业生融入科普教师行业;其次,选择有科研或者经验丰富的教师参加科普学习,先做科普专业兼职教师,再通过学习深造和长期科普教学逐步过渡为科普专职教师;最后,聘请专业科普工作者做学校的兼职教师。

(四)发挥科协作用,将科普纳入培训业务

首先,科协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力量,应当在高校科普人才培养方面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发挥科协优势与自身特点,建立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团队,引导高校培育优秀科普作品;其次,应在科协的指导和规划下开展培训工作,形成完善的组织体系,在科普工作培训时注重培训质量和力度,这样使得学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丰富培训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和专业去选择科普的知识类型,发挥科普培训的最大效用;最后,建立师生反馈机制,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可以及时调整内容以及开展的形式。

地方高校科普作用之大,意义之重,但目前很多突出问题尚未解决。自2002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至今近二十年,足以可见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但社会对于科普意识不足、市场导向等原因,导致我国科普水平处于落后的发展水平,高校科普虽说是主战场,但是在培养人才道路仍然漫长而艰辛。

任洁 合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