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智库报告>

浅析校外科学教育环境下科学教师的专业现状

发布时间:2021-05-10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一、校外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2017年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STEM研究中心共同起草的《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正式发布,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中国STEM教育2029 创新行动计划”,中国STEM教育正在走向更加全面、专业、成熟的发展道路。[1]

随着国家对科学普及的推广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视,校外丰富的科学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等规模不断扩大,场馆教育、研学活动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因其具有可操作性、身临其境的参与性和资源的多样性等优势,能将STEM所倡导的跨学科综合素养很好的展现出来,受到了广大师生及家长们的欢迎,校外科学教育俨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必将成为未来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科技场馆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发展呈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有馆校结合、研学活动、创客教育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在将丰富的展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体会到更多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

从教育的侧重点来看,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培养目标,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统一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知识性的学习;培训机构则侧重于满足学生短时期内某一方面的需要,如知识、技能、文化等,是对正规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2]与学校教育和培训机构不同的是,科技场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科学教师起引导作用,以激发学生科学兴趣为教学目标,改变以往教师灌输的教学方式,追求课程的创新性、趣味性,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

根据科技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全国共有包括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在内的科普场馆1461个,其中科技馆518个,比2017年增加30个;2018年科技馆参观人次达7636.51万,比2017年增长21.18%。”可见,随着国内科普场馆数量的增多和公众校外教育需求的增加,科技馆在推动校外科学教育和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场馆教育将是未来校外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就目前校外科学教育模式而言,跨学科教育成为了一种潮流和发展趋势。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3]这对科学教师的个人专业能力和综合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科技馆来说,科学教师还存在以下问题:

三、场馆科学教师的专业现状

(一)非师范类教师居多

与学校教育相比,科技场馆多以非师范类教师为主。由于缺乏前期系统的教学技能及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后期的专业指导和系统培训,在课程实施和教案编写上表现吃力。

(二)缺乏自我提升渠道

自学是科学教师提升自我科学素养和技能的源动力,但科学教师可以提升自我的渠道有限,现有的方式有阅读《科学大百科全书》《万物运转的秘密》《科学实验嗨起来》《课程实施的10中模式》等科普类相关书籍,以及中小学科学课本等;网上查询所需专业知识,但受限于网上信息鱼龙混杂,难辨真伪,专业性高、知识面广的学习网站相对较少;观看各类科学赛事的视频,从中获取相关的知识或创意,但此方式易导致场馆活动或课程的同类化,使教师的创新想法受到限制。

(三)专业培训名额受限

科技场馆相关专业培训虽多,但名额有限。如每年由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等主办的《科普场馆科学教育项目人员交流活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教育人员培训班》等,为全国科普场馆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但每次参与学习的名额多为2名,科学教师获得培训的机会有限,也使得教师们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升较为缓慢。

(四) 缺乏系统的指导

在没有系统的指导下,科学教师的学习多为零散和盲目的,他们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和系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普遍偏低;在课程研发方面,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和缺乏理论性的指导,科学教师容易陷入自身逻辑矛盾,导致想法很难付诸实际,课程研发进度放缓。加之没有选题规范,容易出现同一个主题被多次选中,出现“撞课”现象。

参考文献

[1]网易新闻.《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正式发布[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07.

[2]孙知礼.我国教育培训机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淮北师范大学,2015.

[3]赵军,陆启威.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16.

(肖瑶、陈香桦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