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普场馆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提升全民科学素养阵地、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的活动场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普工作的内涵、理念、手段、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科普场馆创新研发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全域科普与科普场馆科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科技馆科学教育属于全域科普的一部分,二者的目标都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科普能够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一环。科技创新的高度,需要科学普及的广度和厚度做支撑,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难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大军。
2020年11月25日,重庆市科协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全域科普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普工作的内涵、理念、手段、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域科普工作的推进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推动全市科普工作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科普工作全方位创新提升的有效举措。通过构建“社会化协同、大众化覆盖、系统化集成、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全域化合作”的科普工作新格局,推动协同联动机制持续完善,科学素质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是全域科普的重要指导思想。可见,科普场馆作为“全领域”的一部分,是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承担着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重要职能,其创新研究能力的推进,为服务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科普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有着正向的积极作用。
二、科普场馆科普教育职能现状
一是认识观念、协同机制的不完善影响科技馆建设的创新发展。地区场馆建设中,尚未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即“大联合、大协作”的机制尚不完善,各馆之间信息、资源等交流共享平台建设较为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场馆科学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二是人才队伍建设环节仍然较为薄弱。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的竞争,关键是体制机制的竞争,目前还存在专业人才成长的机制不完善,岗位职责与专业素质要求不明确,职称晋升通道不明确,专业成果与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等状况,需要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三是科普资源开发与创新能力不足。展品更新速度缓慢;临时展览开发力度较弱,主要靠外部引进,缺乏自主创新;信息化背景下,科普教育的形式、内容还有待创新;科普理论研究不深度,没有发挥和充分利用外部科研院所、高校方面资源优势深度合作开展研究,对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力度、程度还不够。
三、科普创新研发能力提升举措
(一)构建全域科普的社会协同机制
在构建“社会化协同、大众化覆盖、系统化集成、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全域化合作”大格局背景下,建立全域科普工作背景下的科普研发创新机制,举全社会之力,开展科普研发合作,将有利于最大程度将优势外部科普资源与科技馆科学教育相结合,将对科技馆科学教育研发创新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未来场馆建设可突出个性特色
作为市县级科技馆,可以考虑建立各种专题科技馆,如航天、生态、环境、能源、材料等专题,其优点是可以把专题展示透彻,又可增添特色个性。例如日本近年建成的奈良科技馆,设置“我的工作室”,展示并尝试各种职业的不同特点与要求,营造人本化,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可以加强本区域相关自然科学类科研院所、高校的联系,从专业角度对于专题馆的建设给予专业意见,避免“千馆一面”。
(三)加强理论探究,重视科普展教资源的开发与创新
近年来国内对科技馆的教育活动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根据教育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下的系统研究还是鲜有所闻,急需加强。因此,在社会协同化大科普背景下,一方面,场馆出台相关的科普研发创新管理制度,从管理机制角度,鼓励开展科普项目研发,可通过设立展览展品、教育活动、网络科普和影视科普作品的开发项目,鼓励社会优势资源共同合作,在合作中提升展教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和水平,不断拓展内容和形式,鼓励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社会影响力的科普展教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加入行业协会或区域科普联盟,一是加强行业间在展品、活动、教具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有利益快速提升个人创新思维、研发动力和科学教育实战能力。二是加强区域联动、资源共建,有利于实现区域科普场馆行业优化,促进行业内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推进现代科技馆体系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黄荣根.浙江省实体科技馆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科技通报,2019,8(8):226-230
[2]郑念.全国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普研究,2010,5( 6) :68-74.
[3]中岛义和.日本科学未来馆面临的挑战[C].全国科技馆创新与发展研讨会论文报告集.2009. 11: 28-37.
[4]方家增.大胆创新 全盘皆活—新西兰国家博物馆观后的思考.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通讯,2004,1: 37-40.
张婕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