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益,共产党员,现任合川区太和镇科协兼职副主席、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晒经村(贫困村)驻村组长。2014年开始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她数年如一日,始终站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坚持用心用情用力,坚守扶贫人“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初心,和晒经村、和贫困户一道奔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初心,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2014年,杨益到晒经村担任驻村组长,同时,结对帮扶陈大良、刘献丽两户贫困户。初到贫困户家中,破旧的房屋,生病的家人,上学的孩子,每一户的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但是“不抬头,说话少”却是惊人的相似,生活的重担早已让他们疲惫不堪,看着一直说着要来帮助他们的杨益,眼里闪过一丝光芒,又很快的隐去,头低得更低了。陈大良的妻子患有精神病,女儿上学,为了照顾患病的妻子,他只能在家务农,为了负担家庭的重担,他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加倍努力耕种,然而收入却不尽如人意。刘献丽的丈夫因病过世,背负着治病的欠款,她带着女儿和儿子回到了老家晒经村和父母共同生活。然而,面对一次次上门走访的杨益,陈大良有些质疑,质疑的不仅仅是帮扶干部,更是自己,他不知道自己除了种地还能干什么,“没钱、没技术,还没有勇气”是他对自己的判定。刘献丽常常说着说着就哭,感叹命运的不公,“算了吧,就这样吧,这就是命”是她对生活的妥协。越了解杨益越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重大,扶贫,帮扶的不只是解决一时的困难,更是帮助他们找准致富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脱贫,摘去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瘠,更是面对生活的妥协和气馁“我是你的帮扶干部,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脱贫”,这是杨益的回答,也是她坚守的初心,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经过深入了解、讨论,杨益有针对性的分别制定了《脱贫帮扶规划》,陈大良不方便外出务工,传统农业收入低,她利用晒经村位于涪江边的地理优势,带着陈大良跟着村里的渔民学打渔,作业时间多为夜晚,收入不低还能照顾妻子,但是陈大良至今不知,为了让他能顺利学习打渔技术,杨益和村干部一起在渔民家里说好话,讲人情,软磨硬泡了一个月。了解到刘献丽的女儿卫校毕业,杨益托亲友为她找到一份诊所的工作,增加收入,刘献丽因为家里变故情绪一直不稳定,杨益通过咨询医生、阅读相关书籍等,常常陪着她聊天纾解情绪,和她的亲属一起劝导,在杨益的努力下,刘献丽重拾信心。2015年,两户贫困户均顺利脱贫。
同样不能掉队的,还有晒经村的交通条件改善,经过走访调研,杨益写下了一份《晒经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项目规划到项目落地完工,她始终紧盯跟进,道路规划设计,她和村干部一起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群众意见,施工推进,忙里忙外协调动员,一年内,13.3公里村级道路贯穿晒经中心,6.2公里社级道路硬化通车,3公里人行便道进院。2015年,晒经村实现整村脱贫。
用心,种得好还要卖的好。2017年,杨益开始帮扶徐廷隆巩固脱贫成效,初见徐廷隆老人,满头的白发,枯瘦的身材,佝偻着从远处走来,鞋上、腿上沾满了黄泥,一个典型的中国老农形象,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容真挚。2014年,经过脱贫帮扶,他种植的3亩黄桃第一次挂果,可挂果明显低于常态,第二天,杨益就带着区农委的专家上门了,解答种植中的困惑,提出详细的改善建议,为了更好的帮助徐廷隆老人,方便指导产业发展,杨益自学黄桃种植技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黄桃挂果量明显提升。黄桃种好了,销路怎么办,经过多年的发展,太和黄桃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晒经交通也便利了,黄桃成熟前,杨益已经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发布了黄桃销售信息,亲友、同事也通通安利了一圈,那段时间,还没开口,朋友也能异口同声“买黄桃吗?”经过努力,徐廷隆老人2018年黄桃净收入3500元。2019年,徐廷隆老人种植的黄桃赢来了大丰收,望着果林里诱人的累累硕果,他却犯了难 “今年的黄桃多,怕是不好卖”。杨益却另有打算,2018年销售黄桃时她已经留下了购买人的信息,果子上市第一天,她推说朋友想买来尝鲜,从老人手里买下几件黄桃,逢人就送一个品尝,美其名曰“先试后买”。晒经村距离太和场镇约20分钟车程,为提高销量杨益提出“一箱也合川城区包送” ,下班后根据当天销售量,开车到老人家拉上黄桃,再送到购买人家里,有时加班忙不过来,回家已经8、9点钟,一旦有人提出想现场采摘,周末还需带路,陪着摘黄桃,帮着运送等。一来二去,丈夫有了抱怨:“我们家的车烧的怕是水哦,卖黄桃搭运费的”,杨益只能打趣“烧的油,扶的贫,烧真油,扶真贫”。考虑到徐廷隆老人一人在家,销售量大时,杨益还组织爱心志愿者帮助采摘,绿色的果园里,穿着红马褂的志愿志们顶着烈日,在果树下钻来钻去,栽果、装箱、称重、上车,一气呵成,质朴的老人,只能一个劲的道谢。2019年,徐廷隆老人黄桃净收入1.3万元,只黄桃销售一项,人均增收达6550元。
2017年至今,也是晒经村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杨益和所有参与晒经村产业发展的人员一起,从产业规划到引进业主,从项目落地到正式结果,晒经村的荒山变成了2000余亩的花椒、桐子,村集体经济从入不敷出到年收入70万元。
交心,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结对帮扶的过程中,杨益和帮扶对象一起经历了开始时的质疑、过程中的艰辛、成功后的喜悦,相互帮助,彼此关心,称呼也从一开始的自我介绍“我是你的帮扶干部杨益”,变成了“小杨”;帮扶对象对她的称呼也从“杨主任”,变成了“小杨”。一次上门走访,邻居家刚回来的儿媳问徐廷隆老两口 “这姑娘是谁?”,唐阿姨拉着她的手自豪回答“我家小女儿!”相视一笑,在多年的相处中,他们已经是一家人,节日时,杨益会带着应节的汤圆、月饼、粽子与老人分享;天气变化,杨益会了解老人身体情况,提醒保暖、避暑;老人符合的帮扶政策,及时上门宣传,帮助申报;老人也会用他自己的方式默默回报着,听说杨益要来家里,小路上堆积的落叶提前扫一下,玉米成熟的时候,会提前煮上几个,村里通知开会,天晴下雨都会赶去支持。2020年春节有记者采访刚参加完晒经团拜会的徐廷隆老人,最后,记者请他 “给太和镇的乡亲父老拜个年,说一下新春祝福”,老人拎着猪肉和花椒说“我祝愿太和镇所有的乡亲父老都能过上和我们晒经村群众一样的生活”。
这是内心里的改变,以前说起晒经村,村民想到的只有“穷”,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滞后,想到村干部和驻村干部只有“不知道”,见面难,交流少,有问题找到村里,村里的答复多半也只有“没办法,等消息”。如今的晒经村已经从市级“贫困村”变成了市级“三变”改革示范村,交通便利,产业兴旺,安定和谐,村干部、驻村干部、工作队、帮扶干部,层层结对帮扶,时时关心帮助,有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帮扶干部”,有疑问,社级、村级及时解疑答惑,在走访、帮扶、交心的过程中,他们早已经像家人一般相互关心,彼此照应,“晒经村人”是他们共同的称呼。
这是一名普通帮扶干部6年的帮扶历程,是3位贫困户脱贫、巩固的历程,这也是一个贫困村脱贫、发展、致富的历程,一群帮扶干部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杨益和所有的帮扶干部一起,不负总书记的嘤嘤嘱托,依然奔走在脱贫攻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康庄道路上。
合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