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科协发〔2020〕108号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印发《关于推进重庆优势科技期刊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科协、两江新区科创局、高新区科协、万盛经开区科协,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企事业科协:
《关于推进重庆优势科技期刊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科协党组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有力推动我市优势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2020年12月8日
关于推进重庆优势科技期刊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有关要求,进一步深化科技期刊改革,全力推进重庆科技期刊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进程,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重庆优势科技期刊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为纲要,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出发点,立足重庆科技期刊现状,从政治引领、学术质量、市场培育、政策保障方面推动我市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分类指导、突出特色。针对国家和我市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按照基础前沿、工程技术、科学普及等不同类型期刊的功能定位,分类推进改革,提高办刊质量,提升科技期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鼓励各期刊出版单位开放合作,促进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发展,聚合优质资源,创新传播机制,提升科技期刊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立足优势、培育新刊。围绕优先建设领域,选择办刊基础较好的出版单位,对标国际一流期刊、充分借鉴国内国际先进期刊运作方式和出版模式,重点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起点新刊,锻炼、培养具备国际化办刊视野和先进经营理念,引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办刊人才,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我高水平学术期刊方阵,为基础科学研究和战略先导性技术研究提供成果传播与学术交流的平台支撑。
改革创新、卓越发展。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展规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把深化办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动力,鼓励现有期刊资源多种形式的整合,探索有激励导向作用的收入分配制度、人才队伍建设政策、职位晋升晋级等体制机制,不断激发科技期刊发展活力。
(三)建设目标
未来五年,围绕我市特色学科和产业领域,做强现有优势期刊并创办一批高起点新刊,使渝刊方阵中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期刊品种增加到20~30种,创办出10~15种受国际学者广泛关注的高水平新刊,力争使我市入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第二轮周期资助的期刊数量明显提升,全力提升我市科技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国际影响力。
到2035年,办出一批具有重庆特色,对重庆科技创新有明显引领、推动、宣传作用,并成为本学科领域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科技期刊,使我市科技期刊尤其是高水平期刊数量显著增长,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品牌期刊和科技期刊出版集团,为科技强国建设做出实质性贡献。
二、重点任务
以建设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全力推进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进程,实现科技期刊管理、运营与评价机制的深度调整,实现重庆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布局合理的重庆科技期刊体系。
(一)做大做强现有特色期刊
围绕重庆的特色学科和产业领域,遴选一批基础较好的科技期刊,学习借鉴国际一流期刊先进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从科研进展跟踪、优质稿源内容、数字化生产水平、办刊机制和人才队伍、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重点突破,积极引导相关单位进一步优化完善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环境,推动传统特色科技期刊做大做强。鼓励科技期刊利用自身学术品牌和专业资源集聚力,积极参与所在产业领域的科研交流与成果推广,深化办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我市基础研究类期刊和工程技术类期刊的自主发展力、学术影响力和行业引领力,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产业进步。
(二)加大高起点新刊创办力度
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期刊出版单位围绕国家发展重大需求领域、新兴产业领域和“卡脖子”技术领域,结合“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基于现有办刊实力和科研资源,创办一批高起点新刊,推动有良好基础的出版单位打造期刊集群。鼓励支持新刊出版单位吸纳国际知名、德才兼备的顶尖专家和青年学者组建编委会,塑造新刊品牌,跟踪科技前沿,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我市相关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整体竞争力,为在新兴交叉、战略前沿、共性技术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献智出力。
(三)探索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道路。加强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顶层设计和引导力度,根据学科分布,采取实体集群和虚拟集群相结合的方式,组建高校学报刊群、工业技术刊群、医药卫生刊群、农业环境刊群、英文期刊群等期刊集群,汇聚集成文献资源,延长服务链条,提升竞争能力。搭建“重庆数字出版传播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传播渠道,最大限度实现优秀科技资源和论文的开放共享。通过跨行业、跨媒体并购重组方式,整合相关出版机构力量,组件国有企业控股、社会力量参与的科技期刊投资经营公司,服务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四)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市场运营能力
鼓励办刊单位围绕优势期刊探索品牌化经营路线,在出版平台建设、期刊品牌推广、学术活动举办等方面积极创新。支持办刊单位按照国家准入政策和出版管理制度,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探索多种协同办刊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利用中央和重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跨领域、跨地域重组整合期刊资源,打通产业链,重构价值链,形成创新链,加快集聚一批国内外高水平期刊,推动我市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建设我市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集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于一体,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
(五)着力提升科技期刊专业管理能力
突出以质量与价值为核心的绩效导向,建立健全创办到退出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机制,实现期刊布局的动态调整和能力提升。建立质量评估制度,推动期刊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加强和完善期刊三审三校、匿名审稿等内容生产把关机制。加强科技期刊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学术不端行为预警查处机制,筑牢学术诚信和出版伦理底线。从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等方面不断完善期刊内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期刊人才吸纳和培养体系,借鉴先进经验,提升理论素养,优化队伍结构,造就一批办刊视野开拓、办刊经验丰富、善于开拓创新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和高水平管理人才。
(六)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国际竞争能力
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推动我市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注重“引进来”,借力国际著名出版企业、引进国际出版人才,打造一批有较强学术影响力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期刊。善于“走出去”,坚持走本土化、产业化、市场化之路,积极参与全球学术治理,深化与国际同行合作,提高市场开拓与竞争能力。加大对举办一流国际学术会议支持力度,扩大作者群和读者群,形成高水平学术思想的策源地,强化在国际学术活动中的话语权,增强国际传播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科技期刊工作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正确办刊方向。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把培育一流科技期刊作为重庆打造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从自身改革创新中寻找出路,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构筑独特优势,将我市建设成为西部科技高峰和学术高地。
(二)完善科技期刊绩效评估政策。不断探索完善我市科技期刊评价标准,使之紧跟时代需求,全面客观地反映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和社会效益,充分利用科技期刊考核评价机制督促办刊单位坚守初心,质量为本,融合为要,推动科技期刊转型升级。强化政策引导,发挥学术评价指挥棒作用,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化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加强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将引进培育办刊人才作为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引进培育专业的期刊选题策划、经营管理、信息技术人才和高水平的编辑出版类复合人才。完善职业编辑人才的培养、奖励、激励机制,积极举办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科研论坛和对外交流活动,提高编辑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专业化水平。积极吸引权威专家加入办刊队伍,切实提高编委会在办刊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率,为期刊建设和内容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四)切实优化科技期刊发展环境。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良好的科研生态。充分发挥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市高校期刊研究会和相关出版机构在行业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规范的撤稿机制,督促期刊出版单位严格相关管理规定,打造良好的学术出版环境。
附件:渝科协发〔2020〕108号 印发《关于推进重庆优势科技期刊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doc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