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服务>人物风采>

余太海:坚持不懈的扎根山区 发展农业

发布时间:2020-12-03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来到云台镇桥坝村牛队长蓝莓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一列列整整齐齐的蓝莓树。树丛间,一位穿着朴实、头发花白的农民走走停停,观察着蓝莓树的情况。他就是获评长寿区第五届“十大乡贤”的余太海,这片蓝莓基地的负责人。

开荒种地 扎根山区

1998年,他开荒种地,从事种、养循环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研究、试验与实践工作。22年来,他扎根山区,将毕生精力与积蓄用于山区农业发展。

今年55岁的余太海是云台镇黄葛人,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农业大学。以当年的成绩,余太海本可选择热门的工科院校,而他却选择学农,选择了果树专业。“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自然要服务农村。”这一念头,让他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8年,余太海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工作。因惦念家乡,便主动向市分行申请到长寿农行工作。在长寿农行,他是第一个学校分配来的本科毕业生,是支行党委重点培养的对象。他本可以留在支行机关工作,可因为学习农业的缘故,他选择了双龙营业所,专门帮助那些在银行贷款种植果树的村民学习种植技术,保证贷款保值增值。他扎根农村,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在这一年多的生产实践中,他更坚定了从事农业的信心与决心。

长在农村,热爱农村。于是,他做了一个令亲朋好友不解的决定:辞去银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现代农业的实践中去。

image.png

承包荒地 改种蓝莓

1998年,余太海在云台镇桥坝村承包荒山,种植300余亩日本砂梨。建园后,他常年雇用当地四五十个农户来从事梨树管理。因全国梨产业迅速发展,在他的梨园投产时,梨的价格暴跌,让他连续多年亏损,每年亏损十万余元。

即便没有取得他所预期的效果,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的果树管理经验在不断的增长,荒地也已经变成了成片的梨园。他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目前的境况,他不断钻研、学习,希望可以通过改善梨的品种、品质来扭转局面。

虽然自己是果树专业出身,改善品种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以及梨园管理成本,这些都让余太海倍感压力。并且成果还不一定好,梨产业在国内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了。

2008年,余太海终于下定决心将梨园全部改种成其他的产业,在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之后,他决定改种蓝莓。余太海花了6年时间,先后三次引种、试种失败,损失一百多万元。

2014年,余太海找到“中国蓝莓之父”李亚东教授咨询。李亚东建议他引进蓝莓试管苗进行培育,“驯化”蓝莓树,让它适应这片土地。余太海回去之后便立即按照李教授所说,重新进行试管苗培育。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他终于试种成功。随后大量开始种植,他怀着忐忑的心开始精心护理着这些小小的树苗。“一棵蓝莓树从幼苗到挂果要四年,可不能大意。”余太海感慨地说道。

幼树期的管理,他丝毫不敢懈怠,咨询专家、查阅资料,每一步他都非常细致,这一批树苗来得太不易了。

2017年,余太海的蓝莓树开始挂果了,他终于成功培育出蓝莓了。他曾经的梨园也已经全部变成了如今的蓝莓园了。走进蓝莓园里,只见一簇簇绿色、紫色的蓝莓挂满枝头,格外诱人。

余太海的坚持总算是获得了不错的回报,他的蓝莓销量也非常可观,并且只要管理好,定期进行更新,蓝莓树的结果能力便会一直持续。蓝莓树在进入结果需要三年,之后产量逐年递增,经济寿命长达50年以上。

2018年,他的蓝莓园地成了科普示范基地,带动更多的农户进行发展,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现在他的蓝莓基地近1000亩,已发展成重庆市最大的蓝莓园。

二十多年来,年均在他的种植基地务工的村民有三十余人,他还先后带动十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此就业。

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放弃城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舒适的工作环境,扎根大山从事农业时,余太海总是说:“农村需要农业技术人才,要发展好现代农业,需要更多学农业的专业人才参与,而我乐在其中。”

“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一点也不后悔当初的选择!”看着眼前奋斗过的土地,余太海笑着说。


(隆辉燕 长寿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