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协动态>相关活动>

重庆科技馆依托“小”活动发挥科普大价值

发布时间:2020-12-02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11月28日至29日,一年一度的“山城科学院”主题活动在重庆科技馆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重庆科技馆主办,寅子小剧场、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人工智能学会、渝中区自然介公益发展中心及重庆科普作家协会等单位协办,通过必修课、兴趣班及社团活动三个板块活动,带领市民感受现代科技对农业、自然及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解读畜牧养殖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溯源食物、倡导节约,共吸引现场受众1000余人次、直播观看近8万人次。

发挥科普知识价值,打造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成长课堂

“山城科学院”必修课活动板块以科技·人文大讲坛为载体,以受众为中心开展科学传播,将“硬科学”故事化、趣味化、人文化,为普通公众提升科学素质设立知识课堂。本次活动结合主题,从人工智能、畜牧养殖、人文科幻等视角带来题为《种地也要人工智能?》《在艺术与科技中谱一曲田园牧歌》《羊羊羊》及《都是食物惹的祸?》4场主题演讲。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军平阐释了人工智能的科学原理、人工智能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启发听众思考人工智能的正反面;戏剧导演、演员、学者邓菡彬和听众一起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连接如何利用现代科技被重新激发;重庆市草食牲畜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赵永聚讲述羊的文化历史及品种分类,剖析畜牧业对我国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贡献;科幻作家郑军从营养价值、食品安全及粮食供应等方面解读食品工业,畅想未来科技给农业带来的革命。

活动中,4位主讲人与线上线下听众积极互动,回答了听众们感兴趣的“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影响?”、“艺术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成果?”、“为什么有些羊头上的角是卷的?”、“食物教育的意义?”等问题。听众们表示此次活动为他们更好认识和理解世界、掌握科技前沿知识成果及自我成长提供了信息和智慧。

发挥科普文化价值,探索科学与艺术跨界的教育实验

“山城科学院”兴趣班活动板块以跨界融合、资源引进为科普创新抓手,以丰富青少年的科学幻想,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科学种子和梦想为目的,邀请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院校的跨界艺术家、青年导演、戏剧教师、独立艺术家、舞者等联合推出“山城小剧团”工作坊首次纳新活动,打造沉浸式课堂,探索青少年校外科学与艺术跨界教育模式,培育富有理性、活力、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城市文化小喇叭”。

活动中,小团员们从科幻想象、剧本构作出发,历经剧场空间认知、肢体舞蹈、台词表演、即兴音乐及舞台装置创作等基本功练习,并结合特长、兴趣认领剧团主持、演员、旁白、舞美设计等角色身份,参与到剧团排练、服化道准备、文案宣传等剧团工作实践中。在成果展示环节,小团员们通过舞蹈、台词、音乐及影像等丰富的舞台表演形式向公众讲述科学故事、传达科学精神,用蓬勃的创意、戏剧艺术张力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现场反响热烈。

发挥科普社会价值,提供临场与实物双重体验的学习园地

“山城科学院”社团活动板块紧扣主题,通过塑造校园情境开展临场、实物体验式教育,以提升公众的参与度、获得感为目的,形成零距离观展、邻近实物创作、感官体验的科普组合拳,增强活动直观性、实感性及动态性,从而激励公众自主探索、与人互动,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工作中,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和社会发展。

本次社团活动结合模型展板、动手制作、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受众在科学与艺术之中感受自然与食物。自然介公益发展中心带来的“爱物自然&树叶剪贴画”活动,引导受众分辨树叶类型,尝试利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自然材料完成创作,形成一幅树叶拼贴画;重庆交通大学桥梁兴趣中心的大学生们继去年活动后再次带来公众喜爱的“小小桥梁工程师”、“桥梁科普展”活动,以观察模型、动手制作的方式帮助受众在搭建迷你桥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十万颗科学种子收集计划”通过科学主题氛围营造、回顾往期历程、展示活动奖品等方式吸引现场观众加入公益计划,募集科学种子实现科普公益梦想。此外,活动现场还展播了《人类学家带你逛家乡奶场》《多面猪猪的花样生活》等精品科普视频。开放多元的科学活动,集成优质的科普资源,为公众带来体验和学习的精神园地。

重庆科技馆希望在全民科普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山城科学院打破学习的年龄限制,举办人人参与、老少皆宜、共建共享的科普活动,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山城科学院聚焦三农问题,将前沿科技、人文艺术与自然、食物等主题深层链接,引导公众了解农业现代化发展、关注农村基础建设、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形成抵制浪费、爱粮节粮的良好习惯,为脱贫攻坚、创新强国贡献科普力量。

(陈茜、郑诗雨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