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文道碧通过公招,成为一名接龙乡农业服务中心的基层工作者。“高寒、偏远、封闭,这是接龙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但我没有退缩,岗前培训教育我们,‘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要保持状态。’,一踏上接龙的土地,我就立下誓言,一定要用我的专业能力、我的顽强毅力,在接龙这个地方种出金子来。”从此,开启了她在接龙乡致力于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探索之路。
文道碧所服务的接龙乡,位于武隆区东北部,平均海拔1400米,距武隆城区76公里,幅员面积114.4平方公里,辖接龙、小坪、两河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94人,是一个典型的远离城区的高寒山区。如何把这个不占地域优势、尚无支撑经济作物的偏远小乡村发展起来,成了文道碧心心念念的事。
一探: 科技助力——探索接龙农业的发展项目
十九大会议上“乡村振兴”的提出,脱贫工作任务的下达,让作为农服中心负责人的文道碧有了更强烈的紧迫感。如何因地制宜地推动接龙经济发展,农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选对“路子”,相当重要。文道碧一遍又一遍地在接龙无数个田间地头走动,捏捏土的松软度、探探土的湿度,看着不平整的、不成规模的耕地,她认真地思考着。通过农技协的指导、专家详细的分析,文道碧下定决心,决定就在这里发展高山蔬菜。
接龙立体气候非常明显,年降雨量1260毫米,年平均光照1010小时,无霜期226天。文道碧用她的专业知识解说道:“这里种出的蔬菜,因昼夜温差大,蔬菜作物更易积累养分,养分更丰富,可溶性固形物高,所以比一般的蔬菜口味更脆更甘甜。”今年,接龙的高山蔬菜品种再上一个新台阶,除了包菜、大白菜、四季豆、土豆、白萝卜,还增加了胡萝卜、羊肚菌,共计2000余亩。高山蔬菜给接龙形状各异的耕地上泼洒了色彩不一的“颜料”,描摹出一张鲜艳、灵动的乡村彩绘图。
一稳:科技助力——稳住接龙高山蔬菜的健康生长
“带动起乡里的农户种植了高山蔬菜只是开头,保证高山蔬菜健康生长,保障农户高效收益才是目的。”文道碧坦言,恶劣天气、虫病致使高山蔬菜“夭折”,是她最担心的事。为了给农户普及应对恶劣天气、虫病伤害,文道碧把种植方面的科学知识普及和科学技术培训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比如,组织人手挨家挨户发放科学种植宣传手册、大会上提醒农户一定关注天气预报,提早做好预防恶劣天气的准备;又比如,一旦听说有专家来做培训,就提早组织好所有种植户前往学习。把自己参加的每次培训内容,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传递给农户;又比如,主动找农技协。一旦在种植的过程当中遇到问题,文道碧防微杜渐,主动往农技协跑,咨询原因和应对之策,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
从选种,到育苗、除虫病、抵御极端天气,文道碧都非常重视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融入,让接龙的高山蔬菜在科技这顶强有力的“大伞”下健康生长。
一抓:科技助力——抓住商机提高高山蔬菜的卖点
成片成片的高山蔬菜种出来了,接下来文道碧的心思转到拓展销路上来。“酒香也怕巷子深”。利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媒介,做好宣传,吸引合作商,文道碧在这一招棋上做足了文章。她利用好蔬菜供应季节的特殊性(7~9月因蔬菜生产茬口交替、夏季高温干旱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危害等因素,是蔬菜供应淡季)、接龙干净无污染的蔬菜生长环境、绿色生态的种植模式,吸引到多家企业前往接龙收购高山蔬菜。
接龙高山蔬菜采用“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广开销路,农产品供不应求。
除了发展高山蔬菜,文道碧还指导全乡发展经果林1000余亩(其中:林果500亩、笋竹600余亩),实现肉牛、山羊、生猪出栏1.21万只(头),为农户人均创收4000多元。文道碧,父母眼中的娇女子,接龙人民心中的好干部,她扛起科普大旗,利用科技,在接龙的土地上给老百姓泼洒丰收的颜色,绘出幸福的图景。她就像是降在接龙的神笔“马良”。
(武隆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