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重庆农科院特色作物所研究员李经勇
连日来,在永川区来苏镇伍家坝村占地200亩的渝优水稻永川研发基地内,技术人员正在对试验小区内的渝香203杂交水稻进行采收。而在另外一边的试验小区内,近百亩再生稻长势正旺,即将开镰收割。
李经勇(右二)在来苏镇渝香203示范基地察看水稻长势情况。
渝香203是我市成功育成的重庆高温伏旱区首个国颁二级高品质杂交稻品种,该品种在四川、贵州、江西等省市进行示范推广,目前国内种植面积已达1137万亩,新增产优质稻谷近3亿公斤,结束了重庆没有优质大米的历史。
而在渝香203成功育成的背后,是一群人多年的努力和坚持,其主研人员是奋战在科研一线的重庆农科院特色作物所副所长、书记,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主任李经勇。
“搞科研就是要不怕坐‘冷板凳’,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李经勇说,“要坚定方向,持之以恒,这样总会取得成绩。”
潜心育种三十年,渝稻飘香传万家
1989年,李经勇从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毕业,来到了永川,进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原重庆市作物研究所)工作。谈及当初的选择,李经勇表示主要源自儿时的梦想。“因为我老家在农村,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就想着怎么样能够让地里多长点粮食,让更多的人填饱肚子。读书的时候就选了农学院。”李经勇说。
李经勇的主研方向是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研究和品种选育。“所谓中稻,就是3月播种、4月插秧的水稻。而中稻再生稻,就是8月份水稻第一次收割后,采取一定的配套技术使水稻茎杆上的休眠芽再发苗,不用重新播种栽秧苗,到了10月左右再收割一季的水稻。”李经勇向记者解释道,“现在耕地越来越少,如果能够一种两收,把秋季稻田的温光用上,产量就更高了。并且,再生稻的米更好吃一些。”
从业30年,李经勇先后主持、主研“水稻强再生力品种资源(材料)的引进与利用”“再生稻栽培技术规范”“再生稻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香型优质杂交稻渝香203节本高效栽培示范”等各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40多项,通过国家、重庆等审定的渝香203、渝优7109等优良品种21个,鉴定的渝香813A和渝恢2103等亲本材料12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6个,注册了“渝优”商标,获国家授权专利6项。李经勇获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农业部、教育部科技奖项(丰收奖)3项,先后获“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提名奖、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重庆市粮油生产先进个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重庆市杰出人才突出贡献奖、重庆市先进工作者等奖项。今年9月,因为牵头完成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李经勇受到了重庆市政府表彰。
提及成绩,李经勇最骄傲的便是渝香203的育成。“重庆最好吃的渝香203就是我育成的。”李经勇说,“当时重庆没有一个国颁二级优质米品种,最多只有国颁三级,水稻渝香203的育成结束了地处西南高温伏旱稻区的重庆没有高档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的历史”。“渝优∙渝香203”等以优质杂交水稻渝香203稻谷为原料生产加工的多个品牌大米已通过新世纪超市、重庆移动等线下线上进入千家万户。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
记者见到李经勇的时候,他身穿筒靴、工作服,正在田里忙活,除了脸上戴了一副眼镜,丝毫看不出科研工作者的样子。正如李经勇的微信名字——“拓荒者”一样,李经勇把实验室建在了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渝香203的育成是李经勇的骄傲,但育成一个新品种却一点也不容易。新品种的育成,至少需要花费8到10年的时间,甚至有可能一辈子也无法育成一个。以渝香203为例,从1994年开始确立课题,到2006年才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历了足足12年时间。
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李经勇还十分注重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在李经勇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创新集成了渝香203产业化关键技术,实现了高温伏旱区渝香203“品种+品质+品牌 ”高值化应用,提升了优质稻产业,阐明了渝香203的高产群体特征、养分吸收利用特点和光温资源高效利用特性,集成创新了渝香203轻简高效技术;20多个示范片单产641.5~770.2公斤,中稻-再生稻千亩片单产突破1200公斤;渝香203为原料生产的金佛山牌米获中国十大好吃米饭称号,夔门红土大米等多个品牌成为重庆名牌农产品,助力优质稻产业和脱贫增收。
目前,渝香203通过8次审认定,鉴定恢复系1个,创新集成7套不同耕作与种植方式的栽培技术模式,拥有新品种权1项、注册商标1项,发表论文26篇,合编农业农村部技术手册1本。渝香203的育成利用丰富了高温伏旱区优质稻育种技术,“品种-品质-品牌”稻米的成功开发,促进了科技成果应用。成果的大面积推广、订单种植与产业化开发,不仅提高了稻米品质和种植户收入,还提升了企业品牌与效益,更减少了肥料与农药投入 ,保护了生态环境。
在大足区拾万镇,渝香203杂交水稻还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220亩稻田里,紫、红、黄、绿、白等五种颜色的水稻,构成了“袁隆平院士”“长虹娃”“2020”“全面小康”“复兴梦想”等文字logo和卡通图案,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游玩。据了解,该基地预计到年底将会突破20万人次游客的数量,该基地周边的农家乐数量也从1家增加到20家,到今年年底,预计旅游总收入将达到500万元。
如今,渝香203在全国推广已有近一千万亩,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江西、湖南等地都已经通过审认定可以大面积种植。在李经勇看来,当初再多的艰辛也都是值得的。
“第一个品种确实不容易,有积累了就容易了。”回首自己30余年科研路,李经勇乐观地说。
除了品种选育本身的难度,三十年的科研工作中,李经勇还遇到过许多实际的困难。首先是经费问题。“2006年到2007年期间,市农科院刚成立,我们有接近一年没有报账,团队的人便自己垫钱搞科研。”李经勇说,“大家都觉得,既然从事科研也热爱科研,暂时没有经费但绝不能让研究工作停下来,于是大家先垫着。”
其次便是早期条件的艰苦。农业科研工作,除了在实验室内的研究,更多的工作需要在田间地头完成。在品种选育工作过程中,由于重庆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为了加快进程,李经勇这样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就像“候鸟”一样,每年8月就到海南再种一季水稻,第二年3月回到重庆继续播种。重庆、海南两地来回奔波,一年当做两年用。“90年代到海南,只有挤火车,有时候挤都挤不进去,并且没有座位,有时候会睡到座位下面。”李经勇回忆,“当时在海南没有固定的基地,只有找农民租田地,风餐露宿。有一年还遇到台风,把大家都折腾得够呛。”
不忘初心 甘当稻田的守望者
除了是一名二级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经勇还是重庆农科院特色作物所副所长、书记,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主任,需要担任团队管理的工作。
在管理方面,李经勇表示:“我现在的管理,就是既要相对分工,又要相互融合。比如学栽培的需侧重栽培,学育种需侧重育种。但如果栽培和育种完全分开了,搞栽培的人不知道品种的特征特点,就搞不好栽培。如果搞育种的人不知道栽培过程中对优良品种的性状需求,你也难以选育优良品种。”目前,李经勇的“渝优”团队共有15人,其中包括3名研究员、3名博士和3名硕士。
既是团队的首席专家,又是管理者,李经勇表示,从业30年来,自己一直在坚持科研工作,中途从来没有间断过,也没有动摇过。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保育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品牌建设,力争三到五年,在川渝地区和长江流域新增20%到30%的推广面积,让每公斤稻米价值提高5角到1元,有效增加农户收入,让重庆产的优质稻米走向全国。”李经勇说。
刘帅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