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智库报告>

关于新媒体在科普中应用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9-23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一、背景

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重要方面,对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人类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科学知识的诉求变得日益强烈。因此,社会公众对于科普有着强烈诉求。

科普产品,指的是提供给市场,通过销售的方式把进行科学知识普及传播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科普产品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渴求,因此科普产品具有公益性效果。科普产品主要有科普图书、科普报刊、科普影视作品、科普网络作品、科普馆、科普展品等。科普产品创新指的是对上述科普产品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等方面的创新。传统科普形式主要是报刊宣传,实物或模型展示,影片或电视演播等。近年来随着网络普及和信息技术提高,我国互联网科普迅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成果。

二、新媒体创新科普产品的方式

(一)创新科普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公众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个性化趋势,新媒体科普必须针对特定人群的需求进行创作和传播,其内容不再是大而全的,而是少而精的,是贴近特定人群日常生产、生活之需的,是令受众愉悦而愿意主动接受的,是包括政府、科学科普机构希望公众了解、理解之需的内容。比如,禽流出现时,科普应该以病毒的传播知识为主要内容;雾霾天气出现时,科普应该关注雾霾的形成原因等问题,也就是说要把科学知识传播的计划与大众的兴趣点联系起来,强烈的新闻性特征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以达到良好的科普效果。果壳网的科普内容保持一贯的时新性作风,如当下《侏罗纪世界2》完成了首映,果壳网便发布《说到恐龙,你脑子里出现的十有八九是这个》一文,引起受众关注。网络相比于传统媒体有更新快的特点,可以用以加强内容的时新性。

(二)创新科普形式

首先,通过运用其他数字技术如 3D 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创造更好的科普体验。多媒体技术必须是计算机技术的产物,原始单一的电视、电影、广播等不属于多媒体技术。如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的生命奥秘板块上的 PandaCam 系统,该系统服务于广大大熊猫爱好者,用于大熊猫科普和大熊猫保护宣传。成功通过“熊猫回答”测试之后,用户就可以通过在网上操作控制自然保护区里的摄像头来观察大熊猫的生活,还可以通过上传自己拍摄的照片与其他大熊猫爱好者进行交流。虚拟现实技术和 3D 技术更多应用于科普展品,媒体可以采取与科普馆合作的形式探索新的科普方法,如举办线下科普活动等。科普网站是其重要的形式之一。“中国科普博览”开创了运用网络媒体进行科普的先例。又如,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和信息化办公室主办的科学新媒体服务平台,为网络用户带来内容丰富的网络科普视频服务。还有一些地区科普服务,如北京的北京科普之窗、北京数字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上海的上海科普志愿者网、上海昆虫博物馆、上海数字科技馆、上海地震科普网等。随着智能手机的到来以及 5g 手机上网速度的提高,APP 成为了新的发展势头正旺的新媒体产品。如社交软件APP,电子书APP,各类游戏APP等等。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家庭医生》推出了“家庭医生 e 刊”,在 ZCOM 数字期刊发行平台上可以免费浏览,点击率高。

三、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公众对科普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媒体的出现,对科普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科普存在的市场化空间变大,公众对于科普也有了与日俱增的需求。以新媒体摆阔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媒介的科普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应该加大各方面创新力度扶持科普产业发展。我 国 《全 民 科 学 素 质 行 动 计 划 纲 要(2006—2010—2020 年)》 明确提出要“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发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可见对新媒体在科普中的良性应用寄予厚望,新媒体逐渐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

 (王雪颖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