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重庆中烟涪陵卷烟厂动力车间副主任何智刚
科技要硬,产业才强。为了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活水作用,不断增强创新科技攻关能力,加快人才资源聚集提升,重庆中烟涪陵卷烟厂动力车间副主任何智刚牵头,创建了“何智刚创新工作室”,进一步加速成果转变为产业技术。从事卷烟制造技术工作23年的他,始终保持学习激情,坚持学以致用,擅于以创新的思维,催生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何智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有效狙击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模式,加大对卷烟制造人才培养的力度,进一步推动企业科学水平提高与科技人才培育跨越新台阶。
讨论滤筒自动清洁装置的研制
科研成果不能躺在实验室里
“科研成果如果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直躺在实验室里,科研就没有意义了。”对于科研成果的认识,何智刚是这样认为的。当前,卷烟厂的动力车间主要负责为工厂提供水、电、汽、气等多种能、源动力,保证工作、生产环境温湿度,并对生产生活污水和异味进行处理,可谓整座工厂的脏腑。锅炉耗气量占全厂用气总量的98%,占全厂单箱能耗比重57.68%。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单箱综合能耗指标在全行业不理想,降能任务迫在眉睫。只有打破技术阻碍,攻克关键技术,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
于是,在何智刚副主任的带领下,“创新工作室”成员展开技术科研攻关,在不断经过反复推敲与试验,最终发现问题出在锅炉蒸汽除氧能耗高上,并进一步制定了技术改革方案——将原有的“热力除氧”改为“真空除氧”,通过将除氧罐抽成真空降低水的沸点,基本杜绝了除氧器“乏汽排放”造成的能源浪费,减少了除氧蒸汽耗用量。经过技术的革新后,车间外供吨蒸汽耗天然气消耗,由原来的约102立方米降至88立方米左右。全年为工厂节约费用约80万元。该系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一技术的攻克可用于多数工业锅炉生产场景,在行业内外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何智刚率领的工作室创建以来,类似成果层出不穷。先后完成“降低锅炉蒸汽系统吨蒸汽耗天然气量”“制冷机冷却塔消泡剂自动投加装置的研制”“降低冷站耗电量”“研制配电电容补偿柜内火险预警装置”“空调表冷器冷凝水回用”“组合式空调机组温、湿分控”等10余项创新成果。其中1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成果正在申报专利,1项成果获得国家QC成果三等奖。
精英人才应基于协同创新模式下培养
为适应不断进步的生产技术更新,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何智刚抓住创新模式这个大环境下,对卷烟制造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导师带徒”制度。他说:“目前,社会对高素质精英人才的需求与专业技术人才自身能力不匹配现象日益加剧,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就要充分运用协同创新模式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在此基础上细化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措施,量化考核标准,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优势,培养积蓄后备力量。在“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他带头发动工作室成员作为导师,与岗位员工签订“师徒合同”,明确帮带目标,落实导师责任。采取评选“优秀师徒”和经验交流等形式,推动“导师带徒”活动纵深推进。同时,何智刚率领工作室定期组织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活动与集中培训,通过实物展示、功能介绍、讨论交流,碰撞观点、启迪思路、提升能力。为一线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示范,激发全员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员工技能。对不同技能等级的员工分别开展培训,全方位提升员工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
何智刚讲道,搞技术要有痴迷的精神,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敢于挑战新的困难,要积极培养青年人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引导青年人才不忘初心,做好,做好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何智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青年人做出了榜样,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执着追求。
(涪陵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