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有效形式。研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研学教育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拓展青少年学习的空间,丰富学习和生活体验,培养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和爱好,增强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度契合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自2016年底,教育部、发改委、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把研学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并将研学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掀起一股浓厚的“研学热”。
科技馆承担着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重要责任,是实施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科技馆开展科普研学,能够深化科技馆的教育功能,丰富学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二、现状
科技馆研学活动起步较晚,且一直处于摸索成长阶段。迄今为止,虽已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活动规划、开展方式、资源平台、课程体系及内容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活动开展形式单一,双向选择的渠道暂未打通。目前研学活动实施状态仍处于等待学校主动选择场馆时才能开展活动的状态,科技场馆所处位置相对被动。
(二)活动内容浅层,缺乏主题统领,没有打破学科界限,没有学校知识与校外实践的有效衔接,且偏离研究性学习的初衷。暂未重点建设符合科普、科技特色的精品研学体系。大多内容都是临时起意、走马观花,缺乏“动手做、动脑想、动嘴说、动心悟”。
(三)活动分类不清晰。缺乏根据从所在地域范围和年龄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特征制定相应的研学内容和线路的规划。对研学的适宜性和成长性促进较弱。
(四)资源平台应用不充分。场馆内已有展品资源借用不够充分,场馆外合作的资源平台较少,无法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完善、优秀的平台。
三、思考
结合目前现状,科技馆需继续努力探索科技馆特色的探究式教育方式,针对研学活动的独特课堂特点和青少年知识需求,将基地教育与科普教育融合,进行专项开发研究,开展系列研学活动,为青少年定制丰富多彩的科学课程,打造研学、游玩一体的科技研学活动。
具体可结合《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政策规定,从场馆地域范围和受众年龄出发,根据不同受众特征制定极具科技特色的研学内容和线路,保证研学活动的特色和完善。现有以下思考:
(一)细分活动类别
按时长将研学活动分为:一日研学和短期研学。其中半日或一日研学以到馆研学为主导,结合科技馆影院、展品、展厅等优势资源开展科技馆特色研学课程。短期研学为2-7天,重点拓宽合作平台,与其他展馆、科研机构、科技园区、农业基地、文化基地等搭建合作平台,与第三方机构开展合作,拓宽平台资源。
(二)丰富活动形式
关注“课后三点半”留白时段,将研学活动带进学校,入校研学课可由科技场馆的辅导老师进行课程实施;也可以由场馆辅导老师提供方案、教案,校方教师进行教育活动实施。
除课程实施以外,另一方面,场馆方可提供师资为校方量身定制学期研学方案、学年研学方案等;并定制开发学校教学需要的资源包,促进中小学科学、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丰富研学课程
研发精品课程,并开设具有科技馆特色的课程,让新课程更具不可替代性。同时,吃透地方资源、提炼地方特色、了解学生知识结构,从而进行创意转化为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研学课程中一定要强调“5动”: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动心悟、动嘴说。同时,研学课程需形成体系,并汇编成科技馆科普研学产品手册,为后期研学活动的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研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教育部等11个部门共同推动落实的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的主阵地,在提升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应积极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学教育活动,着力解决研学活动中的突出问题,规范研学活动的有序高质开展,推动研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竭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科学探究的平台,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贡献力量。
(曾晓华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