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森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优化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决策。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进入了战略引领、高位推动、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公共服务一体化既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机制逐步建立。下阶段,还应持续深化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跨行政区域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打破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明确划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各级政府事权,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公共服务分工体制。加快构建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协商合作机制,加强政府间的纵向沟通和部门间的横向联系,提高政策制度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推进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落地见效,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公共服务资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有效统筹配置。
优化完善公共服务标准融合体系。围绕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遴选确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为突破口,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进行简化、对接、统一、完善,并纳入区域标准体系,实现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互认与对接,促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有序流动与有机融合。要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为蓝本加快推动标准化体系在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将更多领域的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础。
持续改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绩效评价体系。创新绩效考核与评估方式,进一步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的绩效考核、强化区域内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的考核评估、强化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发展潜力的考核。在指标的选择和筛取上,更加注重体现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的指标,把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公共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府尤其是区县级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积极引导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建立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群众民主评议制度和民主监督评价机制,完善包括目标制定、执行、评估等环节的评估程序,保证绩效评估发挥应有作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资源使用效率。
稳步实现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逐步改变过去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单一供给的状态,转而向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公民个人等在内的多元化供给模式发展。各级政府将供给重心转向普遍义务性公共服务,与市场、非营利组织、公民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合作。在政府的主导下,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完善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制度,明确市场主体的资质要求,细化公共服务领域进入方式、程序以及资金偿付方式等,鼓励有实力的市场主体进入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公开招投标、内部竞争、合同外包等市场方式营造市场竞争机制,让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服务项目的公平竞争。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举措,培育壮大非营利性组织,充分发挥非营利性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存在,传统的资源分配政策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往往以城市为核心,形成了在资源配置和体系构建上由城市向农村逐渐递减的圈层结构,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度和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别,广大农村是公共服务的薄弱地区。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水平的差别,让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实现合理配置,广大农民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和质量的公共服务。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大数据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借鉴先行地区经验和先进的公共服务理念、技术和方法,按照国际化、现代化、数字化要求,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公共服务大数据平台,促进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依托大数据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缩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公共服务资源分配和供给机制上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克服公共服务供给上的协同困难,并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便民服务上的优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供给的智慧化、便捷化。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附件: